前几天,我看到一条热帖“两句话让我爸退出了家里的小团体”,让人深思。
原来,题主的父亲几乎每天都在家庭群里。
有关于“女孩必须学习的八句话”的短文和关于“育儿能量”的短文。
虽然题主知道父亲的初衷也是为了自己,但她实在是受不了父母的意见。
有一天,题主想出了一个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方法。
由于父母经常在小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受试者也希望以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一天,题主在**组中多位专家支持青少年不孕不育的文章。
结果,父亲的反应完全出乎题主的意料。
题主的父亲先是愤怒地指责:“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玩文字游戏,大家都是大人。 ”
在阅读了父亲的信息后,对象解释说:“你分享你认为正确和好的,我也分享我所看到的和感觉到同意的,家庭团体不就是分享吗? ”
没想到,父亲丢下了一句“以后想怎么走,自己计划”,退出了群聊。
发文后,太多网友感受到了题主父亲的愤怒,但也刺痛了一个残酷的真相。
正如网友@影视剧资深观众所说:
说实话,普通家庭中有多少父母能帮助孩子制定清晰有用的人生规划,又能提供多少有效的信息和资源? ”
是的,无论父母经验的价值如何; 就个别孩子而言,父母对他们的个人想法了解多少?
纪录片《起跑线》记录了北京一个中产阶级女孩的日常旅行。
7岁的唐晓燕是北京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 我父亲有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工作,母亲全职照顾他。
在她该笑到心的年纪,唐小燕却难得有时间笑。
周六早上7点,她被妈妈从床上叫醒,匆匆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从上午9点到10点,这是一堂尤克里里课。 在母亲的注视下,唐小燕一边弹曲子,一边唱着外国歌曲。
从上午 11 点到中午 12 点,这是一堂声乐课。 唐小燕只好把嘴巴张得最大,练习发声。
午休时间,妈妈和唐小燕只能在面馆简单吃几口面条,还要赶紧去下一堂课。
从下午1点到3点,这是一堂舞蹈课。 压肩带,下腰,踢......每一个动作都不允许唐小燕懈怠。
接下来是西班牙语课。
唐晓燕虽然此时有些疲惫,但只能强迫自己融入课堂,与老师和同学互动。
直到下午5点,唐小燕忙碌的一天才结束。
当她回到家时,摄像师问她是否真的喜欢这些课程。 唐小燕看着镜头,疲惫地说:“有的不感兴趣。 ”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和父母沟通时,唐小燕低声说:“我怕妈妈不开心。
很难想象从长远来看,这种沉重的生活会如何影响小女孩。
只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不属于父母,父母对孩子有义务教育,但是他们没有权利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纪录片《真实成长》中,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文艺少女陈楚桥,从小就拥有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她的父母一直对她非常尊重,除了原则问题外,她的父母也给了她很大的支持。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因为觉得宇宙很酷,陈楚桥毅然选择了科学。
只可惜天赋有限,陈楚桥在高手多的理科班里,到处碰壁。
无论她多么勤奋,她都跟不上别人做题的速度,更不用说正确的速度了。
后来,她开始思考自己擅长什么,适合哪个方向。
经过一番探索,她加入了学校电影社,和同学们一起从编剧到策划人,再到演员,并寻找投资人筹集资金,制作校园微电影。
受此宝贵经历影响,高中毕业后,陈楚桥前往美国学习导演。
采访中,她谈到了当年父母对她的影响:
一旦他控制松懈,你会觉得自己长大了,不管你搞砸了什么,你也许都能说服自己以大人的态度解决问题。 ”
当一个孩子学会用理性的态度解决问题时,那么生活可能不会太糟糕。
《妙语》里有一个辩论题目是:如果可以一键为孩子定制完美生活,要不要定制?
辩手陈明在节目中说了一段值得称赞的话: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就是给他一个花园、营养和空间。
你是自由开放的,你是蓬勃发展的,你是独特的,你是孤独的,我为你鼓掌
理性的父母不是上位的,不是绑架孩子,而是看孩子,尊重孩子,支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