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仁带枪开会,谁收枪? 发生了什么事?
1955年,新中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授予将军1000余人,其中将军人数达到55人(1956年补充王建安,1958年补充李巨奎)。
在这55人中,陈明仁、陶志岳、董启武三位将军都有些特殊,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支持革命,而是在解放战争后期选择了造反。
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阵营,但他们的行动和贡献为解放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减少了不必要的牺牲。 因此,新中国给予他们高度的荣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仁义。
陈明仁是解放战争中与我们东北民联军血战的将领,虽然过去有过“恩怨”,但起义后,**还是完全信任他,让他继续带兵。
1950年底,他率兵进广西剿匪,与四战名将李天佑合作。 从前是四平战役的对手,如今成了战友,配合无芥末,圆满完成了**的任务。
1952年,第21兵团缩编为第55军,陈明仁任司令员。
他的业绩得到了**的认可,1959年,他作为解放军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会议,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陈明仁将军自1949年起义以来,已经当上了百姓队伍十年,虽然这十年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毕竟在国民党阵营里呆了二十年,难免会有一些老习惯。
这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他保留了携带枪支的习惯。 不过,这可不是小事,1951年,山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在一次文化工作座谈会上被王军民暗杀,引起轰动。
从那时起,政府机构的会议基本上禁止枪支。 地方层面更是如此,最高级别的全国人大会议的安保更是严格。 因此,陈某的举动显然不符合规定。
对于叛军将领陈明仁来说,虽然需要交出配套的枪,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组织需要处理一些事情。 这让警卫员难以交火,既要防止陈明仁不快,又要保证会议的正常进行。
最后,会议秘书长彭震找到了解放军代表团团长,希望能解决问题。 尽管他拥有较高的军衔和地位,但他也认为,直接出面可能会让陈明仁感到压迫,伤到他的面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让在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的年轻参谋人员来处理。 他年纪轻轻就只有30岁,军衔也只是少校,但在战争年代立下了不少功夫,是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是华东地区的人民英雄。
他能力很强,脑子灵活,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因此被选为中下级指挥员和战士的优秀代表参加会议。
担心让少校投降将军的枪会导致失去恐惧似乎是多余的。 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 **明明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很快就找到了陈明仁。
他先是大方地行了个礼,然后用恭敬的语气问道:“*首领,我想向您汇报一件事。 本次会议秘书处有一项要求,所有代表携带**需交会统一保管,会后交回。
不知道你有没有带过? 这句话很贴切,并没有直接说是来收枪的,而只是提醒大家要充分尊重陈明仁的面子,强调所有代表都不能扛枪,不能针对某个人。
听到这话,陈明仁顿时明白,他身上确实有枪,只是这把枪他基本上从来没用过,只是留着当纪念品。
陈明仁将军的德国制造的镀金纪念手枪不仅是一把枪,更是他抗日生涯的象征。 1945年1月,在回龙山战役中,陈明仁率部成功确保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陈明仁还被誉为“杰出的中国名人”,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认可和支持。 为表彰陈明仁的英勇表现,蒋介石特别称赞了陈明仁的这把德国制造的镀金纪念手枪。
对于陈明仁来说,这把枪是他抗日生涯的见证,陪伴了他多年。 这把枪的出现纯属无意,却成了历史上的好故事。
陈明仁想起自己没有交出的那把枪,立刻拿出来,委托***代为保管。 ** 表达了他的敬意,并接过枪并交给了会议团队。
会议结束后,他把枪还给了陈明仁。 这件事让何先生等人用钦佩的眼光看着这个年轻的干部,认为他有潜力被造出来。
事实证明,他的能力确实非常出色,他于1988年被授予将军军衔,并担任国防部长,成功地跟上了这些老前辈的步伐。
是的,金子总是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