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春节期间我家的伙食质量是一年中最好的。
在农历除夕夜,早餐和往常一样。 午餐有年味,吃白面馒头(平时吃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等粗粮糕和哇头交替吃,当困难或困难家庭缺粮时,有麸皮蔬菜充饥),每人有一碗白菜炖粉丝素菜(寓意安静顺滑), 然后是一盘炒莲藕盒、炸海咸鱼、炒茄子盒一起吃,还有一碗最好的菜,按家庭人口每人一块猪肉,猪肉片放在碗里,下面放半碗以上的肉汤, 而肉片漂浮在汤的上面,虽然是薄薄的肉片,却是春节最香最鲜美的一道菜。晚餐是饺子和面条,饺子是锭子的意思,面条是线条的意思,合起来叫钱串饭,质量不如中午高端,但还是综合性的食物。
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我提前吃素饺子到凌晨12点,通常都是白菜粉丝,这意味着来年会很安静,很顺利。 午餐是猪肉和白菜馅饺子,晚餐是当天的早餐吃,午餐剩菜,如果不够,还有饺子吃,晚餐饺子馅肉和素食都有。
农历新年第二天的早餐,恢复通常的玉米面粥和粗粮配蛋糕或泡菜。 新年正二中午,此后约10天中午,想来家里拜年,亲戚们在中午吃饭,类似于农历除夕的午餐,有时喝散装酒,男客人只有男主人和成年男性陪同, 而女主人和未成年人不允许在客人桌上吃饭,而是围着锅桌吃饭,客人离开后,客人桌上的剩菜(剩菜多时应将猪肉片分开存放,下一位客人再用)可以分发给未成年人享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逐步贯彻,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饭菜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后来农民的胃口变了,只吃白面馒头就吃不了咸菜,没有蔬菜的米饭就不吃,于是把咸菜改成了炒菜、炖菜; 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吃饭不吃饭,逐渐养成了每天喝一次酒的习惯。 在老百姓家里,一日三餐都是白包子炒炖的。
30多年来,普通农民的饮食水平已经达到了想吃的水平,主食从白面馒头演变为花卷、馒头、米饭、油饼等品种,副食从炒菜炖菜发展到鸡肉、鸭肉、 鱼鹅、牛肉、羊肉和驴肉、山海美食等,尤其是冬天,还是可以吃到新鲜蔬菜的,一年四季都能吃到10多种水果。
解放前,大多数农户连温水瓶都没有,口渴的时候通常喝冷水。 解放后,茶成为款待中不可缺少的饮料。 过去,由于经济拮据,喝茶的人很少。 现在,茶不仅用来招待客人,也成为人们的共同爱好,茶叶的消费量逐年增加。 县城内有许多茶园。 人们用瓶装或罐装商业饮料解渴的情况并不少见。
近年来,在聂吉村召开村民大会,每家各一人参加。 村主任让大家举手,如果觉得吃喝和改革开放前的过年一样好,没想到只有三分之二左右的人举手。 村长问了几个没有举手的村民发言,一位30多岁的村民说,我从小吃喝没有多大变化,改革开放前没有经历过吃喝,不能乱举手; 一位70多岁的农民说:我感觉平日里的食品和饮料质量比改革开放前春节期间吃的要高很多。 在场的许多人都附和了这句话,他们是对的。 村长说,45岁以下的人应该举手,他检查了大约三分之一。
似乎幸福与年龄有关,与经验有关。
色谱柱介绍农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56年1月25日,制定并通过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计划(草案)》。 为了让两岸网友更好地了解党百年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辉煌的成绩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京才台湾》**由卢廖高阳团队撰写了“百年大业谱”三乡华篇“系列百篇文章,从字里行间讲述了新旧社会农民生活, 感受近百年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变化。
景彩,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