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山地步兵战争史(I)。

小夏 军事 更新 2024-02-19

山地战的历史

在中欧阿尔卑斯山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战争工具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 陡峭、荒凉的悬崖和恶劣的天气限制了那里的人类生存,因此那里的战争并不像气候友好地区那样丰富。 而古人类在这里发动的战争,无疑更加艰难。 阿尔卑斯山最早的大规模战争是公元前 218 年汉尼拔将军和他的大象的著名远征。 在阿尔卑斯山发泄他们小小的挫败感之前,汉尼拔已经越过了阿尔卑斯山,出现在毫无戒心的罗马军团面前。 这座山沉默了1800多年,直到一个名叫拿破仑·波拿巴的人再次唤醒了它。 这一次,阿尔卑斯山永恒的寂静被彻底打破了。 拿破仑战争后,它成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天然边界。 在阿尔卑斯山的四面八方,有继承神圣罗马帝国衣钵的奥地利,还有仍然强大的法国,以及新统一的意大利。 19世纪下半叶登山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意味着山脉不再是可靠的天然屏障。 为了保卫自身安全,瑞士联邦在19世纪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专门从事山地战的军队,法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也纷纷效仿。 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意大利组建了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地部队,由 16 个山地营组成。 奥匈帝国组建了两支山地军队。

此时的山地战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当时还没有可靠的攀岩技术,所以山地战只能在地形相对容易到达的山区进行,但这意味着道路比平原更崎岖,海拔更高一些, 而双方在山上挖壕沟,建立堡垒,当时的山地战只是平原阵地战的一种变种,但由于山地战需要很大的体力消耗,山地部队通常都是由勤劳的山地青年组成。它的要求和训练也比普通野战部队更严格。山地步兵“精锐部队”的形象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山地步兵

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欧洲第一个军事强国。 然而,它的山地部队组建得相对较晚。 除了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和符腾堡州外,德国的边境地区基本上是平原。 陡峭的阿尔卑斯山远离中立的瑞士和友好的奥匈帝国的领土。 因此,直到 1915 年,德皇威廉二世才下令在巴伐利亚组建德国第一支山地部队,其成员是来自巴伐利亚和符腾堡州南部山区的退伍军人。 该部队成立后,原计划在巴尔干山区前线投入使用,但被转移到法国和**。

到 1917 年夏天,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围绕伊松索河地区的拉锯战已经持续了三年。 双方在高耸的山峰和深不见底的山谷中对峙。 但没有人能前进。 直到 1917 年 8 月,意大利才对那里的奥地利军队发动进攻,筹集了 40 个步兵师和数千门火炮。 奥地利人卡尔写信给德皇寻求帮助。 在法国前线作战的德国山地部队被紧急转移到意大利前线,并组建了第 14 军团以协助奥地利人的行动。

抵达前线的第 14 集团军发现自己与意大利人对峙,他们拥有精心建造的混凝土阵地、强大的火炮和数十万士兵。 第 14 集团军的目标是占领意大利防线后面的蒙特、库克山、科罗夫拉山脊和 1114 高地。 但来自巴伐利亚、西里西亚和施瓦本的精锐部队,携带数十公斤的山炮、机枪、弹药等包袱,在3000多米的山峰上穿透了意大利军队的后方和侧翼,出现在意大利士兵面前。 奥地利军队已经在这里打了11场激战,最终在德军山地部队的协助下取得了第12次伊松索战役的胜利。

然而,一条战线的胜利并不能挽救盟军在整个世界战场上的衰落。 一年后,奥匈帝国和德国宣布战败投降。 德皇旗帜下的山地部队被解散并复员。

山地部队的重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军队的人数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 由于德国山地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魏玛共和国保留了山地部队的一小部分骨干,他们将成为未来山地部队的核心。 1935年,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开始重新武装。 同年,德军在剩余山地步兵的基础上组建了山地步兵旅,下辖第三山地步兵团和第79山地炮兵团。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部分奥地利军队被解散,其余的被编入德国国防军序列,共有5万多名奥地利士兵加入德国军队,因为奥地利军队有山地部队,训练装备也不错,出于成本考虑,希特勒决定组建两个山地师, 第 1 山地师和第 2 山地师以原德国山地旅和奥地利山地部队为基础。

第 1 山地师成立于 1938 年 4 月 9 日,隶属于穆尼赫第 7 军区,其总部位于巴伐利亚州南部著名的高山滑雪胜地加松斯帕滕基兴,靠近前奥地利边境,其部队包括第 98 山地步兵团、第 99 山地步兵团、第 100 山地步兵团(1940 年转入第 5 山地师), 第 79 山炮兵团、第 54 反坦克营和第 54 山地通信营。该师的骨干是前山地步兵旅的3个团。

第2山地师成立于1938年4月1日,总部设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隶属于新成立的第18军区(萨尔茨堡军区),成员以奥地利人为主,下属单位包括:第136山地步兵团、第137山地步兵团、第111山炮兵团、第67自行车营、第47山地反坦克营、 第 82 山地工兵营和第 67 山地通信营。

此时,德军山地步兵的编队编制尚未确定,于是两个师采用三团制,另一个师采用两个团制(均指步兵团),工兵部队和侦察部队的隶属关系也不同,经过大约一年的试验。 1939年4月1日,德军基本确定山地师第2团的编制,并从原奥地利陆军第3师和第7师调来人员,在奥地利格拉茨组建第3山地师。 该师隶属于第138山地步兵团、第139山地步兵团、第112山炮兵团、第68自行车营、第48山地反坦克营、第83山地工兵营和第68山地通信营。

波兰的第一次战争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 战争爆发后,第1山地师隶属于李斯特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隶属于伦德斯特德的南方集团军群。 8月26日,所有三个山地师都完成了动员。 根据德军作战计划,第1山地师从斯洛伐克向北进攻,第2山地师从喀尔巴阡山脉向东进攻,第3山地师负责填补两个师之间的空隙。 然而,第 3 山地师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就被调离波兰,并被投入西线,以防范英国和法国可能的进攻。 其余两个师从布拉迪斯拉发进入斯洛伐克领土,沿着维护不善的铁路和公路向东移动,在斯洛伐克领土的最东端越过前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边界,进入波兰内陆。

第 1 山地师位于第 2 山地师的右翼,目标是东喀尔巴阡山脉的杜克拉山口。 经过一场快速的战斗,第 1 山地师歼灭了守卫在那里的两个波兰轻步兵团,占领了杜克拉山口和附近的萨诺克镇。 之后,两个师沿着平坦而沼泽的城市维斯瓦河向东北方向迅速推进,在没有公路和铁路的情况下,他们围绕重兵防守的波兰城市普热梅希尔行进了 200 多公里,占领了加利西亚地区的首府和波兰第二大工业城市利沃夫(现为乌克兰的一部分), 然后配合第14集团军完成与博克的北方集团军群的会合,完成德军对波兰军队的纵深包围。

突击这座城市的先锋突击部队是第 1 山地步兵师的一个战斗群,由 4 个山地连组成,并得到炮兵、工兵和反坦克部队的支援。 第1师的主力在短暂休息后,与战斗群一起行进,沿着一条简陋的道路向利沃夫作战。 德国战斗群于9月14到达利沃夫附近,并立即形成阵地并建立了对利沃夫市的包围。 9 月 15 日至 20 日,第 1 和第 2 山地步兵师的其他主力部队也抵达该市郊区。

利沃夫的战斗异常激烈。 由于行军速度快,这两个山地师实际上领先于其他德国部队,战斗一度在利沃夫市的外围阵地上陷入僵局。 在战斗中,第 1 山地步兵师损失惨重:243 人阵亡,400 人受伤。 考虑到波兰不是一个强大的对手,这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然而,在希特勒和斯大林的协议中,利沃夫位于两国分界线以东,因此第14集团军不得不将波兰东部最大的城市割让给参加战利品分享宴的苏联军队。 最后,部分波兰军队撤退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部分波兰军队向苏联投降,利沃夫的守军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于 9 月 21 日向第 1 山地师投降。 波兰战俘受到德国人的尊重,并很快被送回家,以避免在卡廷森林或白海集中营被苏联“解放者”枪杀。

波兰战役结束后,第 1 山地师于 1939 年 11 月被派往西线,为即将到来的法国战役做准备。 德军在西线的进攻原定于1939年11月25日开始,后来推进到11月12日,但由于布劳希奇领导的陆军总司令部的不服从,准备工作没有完成。 虽然此时西线仍处于“静坐战”阶段,但英德两国已经即将争夺北海和北大西洋的出入权。 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波罗的海封锁德国公海舰队的教训,德国海军一直将控制北海和大西洋海岸线作为下一场重大战争的战略重点。 在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的建议下,希特勒批准了对北欧国家的入侵。 德国人的目标是中立的挪威,同时经过丹麦。 考虑到挪威的地形主要是山区和峡湾,最高统帅部决定将第 2 和第 3 山地师放在挪威前线。

未完待续。

相似文章

    德国彪马步兵战车战场性能分析

    德国彪马步兵战车在多个性能领域表现出色,其火力 防护和机动性受到现代军事专家的高度评价。具体来说,步兵战车配备了毫米MK 反弹道导弹主炮,可向各种类型的目标发射穿甲弹和空爆弹 同时,其机载梅尔斯反坦克导弹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在防护方面,彪马采用模块化装甲设计,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快速调整,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