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的2月5日,一位精神抖擞的老人走下了飞机。 江苏省中远助学会创始人徐忠元和协会理事长刘海林迎接了他。
**近五年来,已发展到11个省市自治区。 今天,他们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眼前的老人。
老人叫道生于1917年,现年104岁。
* 他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他直到9岁才开始上小学。 不过,当时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他连续跳了两级。
因此,尽管他比许多学龄儿童学习晚,但他还是在17岁时考入了北京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
最初,农民计划学习农业知识,并能够回馈家乡,促进未来的农业生产。 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促使**选择转移。
1935年12月,由于日本入侵,学生们自发发起了“十二·九”抗日运动。 当时,北大与学生之间存在许多战略矛盾,导致双方发生冲突。
1936年1月9日,北大没有一个学生上课,**就是其中之一。 他以为北大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初心,于是申请了清华大学,并于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在清华大学,他积极参加化学实验,并发现了自己的新爱好——游泳。 清华大学的化学博物馆、科学馆和体育馆是他经常去的三个地方。
然而,他享受真正的大学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 1937年,当日本开始全面入侵时,北京也受到了影响,许多大学南迁,包括清华大学。
在南迁的过程中,清华原本只是迁居长沙,与北大、南开大学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于是在长沙学习了一段时间,同时加入了共产党。
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促使他下定决心离开学校。 而让**毅然决然地离开,原来是长沙临时大学,然后打算去昆明,这让他意识到,这不是他想要的校园生活。
1938年,他正式来到延安,开始在中国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学校学习。 当时,他怀着抗日救国的心情来到延安,却不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当时,他遇到了当老师的**,在**的指导下,在思想上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积极投身抗日工作。
在此期间,共产党内部发生了几件大事。 一件大事是,为了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力,**决定创办报社,并于1938年从延安赶到武汉创办了《新华社》。
第二件大事是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武汉失守。
他只好把《新华**》第一期的出版计划调到重庆,又从延安调来一些干部学生过来做准备工作。
*由于他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校的优异成绩,他留在学校工作。 因新华社**的成立,1941年也被调到中共南方局驻重庆。
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了一位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学生,而此时此刻,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在昆明共同创办了西南联合大学。 在某种程度上,两人是校友。
当时正值新华社成立三周年,但国民党对我们党的推翻却达到了顶峰。 再加上日本的入侵,国民党把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我们党,甚至使我们党陷入了不公正的境地。
此时此刻,第一夫是关键,第一个男人不开,毅然决然地将第一硬杠硬到最后,以笔为**,在重庆新华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文才斗争,终于揭开了国民党的丑陋面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成为了***的政治秘书,并近距离感受到了***的正直。
24岁的他热情洋溢,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的形象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那之后,他从***那里学到了很多生活和工作原则,这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许正是在***的积极影响下,他在新华社崭露头角,于1946年在重庆担任新华社社长。
没过多久,**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让他去南京,担任新华社分社社长。
要知道,当时国民党的首都是南京,南京新华社分社的地址离**政府不远。
**的任务是揭露蒋介石在南京“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以新华社为媒介,团结和引导中国各阶层人民。
当时,整个新华社只有一位社长,编辑杨照林、报社经营者蔡明德、阎世军等人,顶住了重重的信息封锁,把真实的声音带到了全中国。
由于他在南京的贡献,**被派往东北进行经济和工业发展。 彼时在东北总工会工作,主要负责民族企业的发展,这也为他后来的工作经历奠定了基础。
1948年11月2日,沈阳全面解放,军队随中共北方局进入沈阳。 进入沈阳后不久,**开始担任《工人日报》(《沈阳**》的前身)总编辑。
再加上他在工会的工作,可以说是很忙。 但他从未懈怠过任何工作。 特别是在出版之初,各种设备都无法匹敌,但**却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在**看来,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样重要。 在东北总工会和各家报社工作的这些年里,他深深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
之后,他于1952年被调回北京。 曾任国家计委副主席。 当时,邓是副总理,负责经济和财政。 两人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他们不知道,20多年后,他们将在**上并肩作战,共同开创中国新时代。 他们的第二次合作是开发第三条线路的建设。
1960年调任中共西北局。 当时,邓负责西北三线建设情况的考察,到西北考察开发工作。
因为两人有着相似的工作经历,所以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们更能默契地合作。 而他后来的工作经历,加上他的青春期生活,为他的政治道路增添了不少经验。
1973年,三线建设结束后,**开始担任甘肃省委书记。 有一次,为了家乡的农业发展,他去了北大学习农业。
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北大学到的农业知识,有朝一日会应用到甘肃这片土地上。
当时,甘肃的旱灾非常严重。 上任后不久,就该解决这一困境了。 他知道,干旱的背后,其实是农业生产发展不完善的结果。
因此,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下乡进行蹲点,组织大规模的农村调查,开始不遗余力地向户推进有保障的生产,促进了甘肃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如此,还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 也许是农民的儿子了解粮食生产的艰辛和困难。
他在甘肃省洪嘴山建造了一座护林员铜像。 因为这个叫郭福山的劳模,他凭一己之力,将原本贫瘠的鸿嘴山变成了一片果林。
1979年12月,郭福山作为甘肃省人大代表到兰州参加会议,会见了**。
他递给他两个苹果,说:“宋秘书,我知道你从来不收礼物,但这个苹果是我感谢你对农民的支持。 ”
* 他很感动,对郭福山的意图表示同情,他收下了苹果,并送给郭福山两把崭新的铁锹作为礼物作为回报,以表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正是在甘肃的这段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努力; 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
1981年,**再次回到国家计委。 与三十年前相比,**的心态不同了。 与此同时,他仍然站在他以前的导师——*和前领导人——邓公身边。
邓公和非常信任,非常钦佩两人,始终遵循两人改革开放的思想,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
在担任国家计委主任期间,他取得了许多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接手了制定和实施“六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在他的主持下,“七五”规划也顺利推进。
当时,“六五”计划的最初构想很早就形成了,这个构想在1976年就形成了,但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 于是,在接受任务后,“六五”几乎是白手起家。
他以写实的作风,非常重视田野调研的结论,几乎每一个方案的背后,都是他个人调研的结果。
一些重工计划需要去沙漠、草原等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有时要坐很长的车才能到达目的地,甚至**都没吃多少。
同时,我们也深知,改革开放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 他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希望通过信息整合促进经济发展。
最有名的三峡水利工程也是他策划的。 他带领水利、航运等领域的专家,连续七八天对沿江各重要点进行考察、研究、讨论。
之后,他联系了多位专家进行了300人的讨论,然后将讨论的结果写成咨询报告,提交给**进行审查。
这种“先评估,后决策”的流程体系,从当时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 他不仅工作努力,而且因为早年与***共事的经历,在里面有自己的一套工作原则。 首先,当你出差时,你永远不会把酒放在桌子上。
有一次,他去海拉尔视察时,天寒地冻,为了避寒,当地同志劝他喝点酒暖暖身体。 然而,**断然拒绝了这一提议。
第二,当你出差时,你永远不会接受礼物。 有一次**去荣格出差,当地生产羊毛毯,想给出差团里一个人一个,**自然选择了拒绝。
他勤劳朴实的性格不仅体现在自己身上,也深深地体现在他的孩子身上。
据儿子宋一昌介绍,父亲历来纪律严明,严格控制每月的餐费,坚决不让他们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
就连宋一昌的同学都认为他家是穷人家的孩子,因为他经常穿很旧的衣服,经常说自己没钱。
谁也不会想到,衣着朴素的宋宜昌,竟然有后来担任政治局常委、国家级委员的父亲。
可以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它扮演着过去和未来的中坚力量。 而他也勇敢地撤退了。 但在他的余生中,他还是第一次想到了这个国家。
*我们关心下一代。 在战争年代,他经常给年轻人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现代社会之后,许多年轻人有了新的发展。
不过,**知道,有些穷孩子和当年的他一样,可能很难有机会出山。 所以从九十年代开始,他就一直关心贫困学生。
1994年,**和妻子陈顺尧开始资助三名学生。 从那时起,他资助了几个孩子,帮助他们考上大学。
随着时间的流逝,慈善机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6年前,**被一个叫来了“美丽的中国”。了解更多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信息。
他见到了“美丽中国”董事长刘泽鹏带来的几位90后青年志愿者教师,听了他们的教学情况,很认真地对他们说:“不要小看你们在农村的所作所为。 ”
之后,他接触到江苏中远助学会,亲自将助学项目命名为“梦想班”。 他希望这些孩子,在得到助学计划帮助后,能够像当年的他一样,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年前的2月5日,董事长徐中元和刘海林主任告诉**,梦想班“已经建成了16个,发展到11个省市自治区。
*听到这个消息,我松了一口气。 而当徐忠远想把写着**名字的梦课牌匾送给**时,他又不高兴了:
这两个词有什么用? 梦想类是我写的,不加也没关系。 ”
即使你做了好事,你也不想把你的假名带给自己。 令他高兴的不是他以“行善”著称,而是他真的“做了一件好事”。
所有见到**的人,都不会被老人的高尚情操和他严谨的气质所打动。
在那个时代,正是革命者们勤勤恳恳,为国家和人民,像初一样淳朴淳朴,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
而今年是老人走过的第104个年头,此时的老人一直精神抖擞,声音像铃铛一样。 愿老年人继续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