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文流失如此严重? 美国的人才流失情况如何?

小夏 国际 更新 2024-02-22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 2014年,79%的学生回国,2015年,78%的学生出国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工程领域人才平均留存率已达87%,是全球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 这些精英人才“有家不归”的原因是什么?

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累计留学人数已达264万人,留学归国人数仅为109万人,“赤字”超过150万人。 到2013年,中国人的损失是世界上最大的。 (图**:华侨新闻 2015-07-14)。

人才外流

这是因为中国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的基本国策是在中低端基础制造业中寻求压倒性优势。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接触、消化和吸收现有的国外技术,并将其嫁接到以国有制为基础的深层工业要素布局的能力上,从而形成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压倒性优势。

一是牢牢扎根于全球产业链,成为国家生存的战略壁垒;

二是为全面赶超各领域技术前沿,在一些对大型基础设施有路径依赖的领域超越西方集团,在一些尖端制造领域谋求互利,奠定现实基础。

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尝试建立参照苏联模式的综合性基础研究机构,支持大量研究人员从事学术研究,但就像芯片行业一样,问题的瓶颈往往不在于基础研究,而在于即使原理研究已经完成, 行业内存在一个大规模的、几乎无能为力的缺失环节,使得各种实验成果无法落地,只能成为高科技废纸。

举个例子,其实光刻机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但如果是中科院在90年代提出了光刻机的新发展路径,甚至完成了理论计算和大规模仿真,那么这个研究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无论是精密制造技术、精细化工技术、 自动化控制技术、高端建厂技术等,缺乏环节就足以让你白忙。

没有技术的基本条件,没有产业化弥补的教训,没有强大的“低端”产业能力,支持国内大量的学术机构,本质上只是虚名浪费实力。

这是1990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失望和痛苦的背景和根本原因。

这一时期,看似基础研究“逐年上升”,但实际上却是我国经济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绝对增长,与同期培养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完全不成比例。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名校重点专业的研究生找不到科研工作和教学岗位的情况很少见,而科研院所和教学岗位其实有“明确”的内涵。 除了与国防战略相关的部门外,当时的科研生涯颇为“翰林院”。

年纪大了的人应该记住,那些年大学入学人数的大幅增加,其实是与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废除同步发生的。

因此,对新教师和学术职位的竞争比2000年之前要激烈得多。

委婉地说,按照1995年以前的标准,这里感叹“中国不给人才出路”的年轻人根本没有上大学的资格和机会,更不用说考研究生和博士生了。 在那个时间维度,你根本就不是一个人才,不可能获得像你现在这样自信的天赋成就,你自然不会感叹“中国不给人才机会”。

换言之,从比例上看,从1995年到201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已经悄然调整。

正是时代和当时世界形势的要求,限制了中国国家战略做出这样的调整。

近20年来,我国需要能够尽快熟悉先进制造工艺的技术人员、工程师和工人,需要适合大量小微生产单位的高、中、低级生产管理人员,需要一大批掌握英语技能和国际知识的外汇人才, 以及勇敢细心、敢于冒险、勇于创业的王者。

没有这群人的涌现,产生和创造一片肥沃的土壤,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产生真正丰富和真实的学术需求,并提供学术研究所需的设备(如大型深空望远镜、对撞机、聚变模拟装置、超高因子风、超级计算机......)。单方面遵循“凡事只为学”的“祖训”,盲目“给高端人才学术机会”,浪费在财政条件极度紧张、发展窗口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本可以发挥更大实际作用的宝贵智力资源,显然是愚蠢的。

这就像勒紧裤腰带,购买种子并将它们撒在水泥地板上一样愚蠢。

在这二十年里,传统意义上的“高知阶级”是非常痛苦的。

首先,他们觉得自己不被重视,缺乏人生价值感。

无论是来自师资传承,还是知识分子的个人生活期望,能够划清90年代本科、2000年后硕士、2010年后博士的红线的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翰林大学学者”的尊严和傲慢。

从事纯粹的学术、抽象的思考、有原则的探索,才是“正道”和“本命”。

然而,这与过去20年喧嚣的时代焦点并不一致——重点已经从抽象研究转向满足工程和市场的需求,以及我内心鄙视的技术应用。

这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孤独路人”感,每天都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怀疑。

所谓“不均匀大”也是。

第二,对瞬息万变的学术生态极度不适应。

战略重心下滑,没人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变化,自然而然地要“鼓励探索,大胆创新”,于是学术界的价值评价体系走到了百派思路。

对于没有这种清晰历史认识的知识分子来说,这种“百家争执”的答案几乎是注定的——“非正统、乱七八糟”。

问题是,有没有改变法律这样的事情,而不是混乱的? 是否有可能让每个人都对结果感到满意?

“商英”、“王安石”、“张居正”不可能不臭名昭著。 学术界毫无怨恨地经历这个过程是不可取的。

这也是为什么一大批学术工作者在这一时期努力“反省问题”和“奋斗”,却总是收获到一种无力感的原因——决策者对这个问题早有心理准备的历史判断,不会轻易被这种情绪反应所左右。

学者,尤其是专业集中度高的学者,往往心理年龄较低,有的甚至赶不上生理年龄。

政治家的心理年龄,尤其是那些像中国这样的特定国家的掌舵人,如果不是偶然的话,往往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生理年龄。 在历史巨变时期,亲身经历甚至参与历史创造的政治家和精英的心理年龄,甚至可以远远超过人类生理年龄的极限。

尽管你见过这个世界,但有一个很高的天花板,这个真相一点也不神秘。

可想而知,两种判断对同一发展进程的健康程度,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学者们觉得“乱了,国就不国了,根本就没有希望”,甚至难以抑制这种不上课的怨恨, 茶和晚餐后,在眉毛的嘴唇上。

另一方面,有一位老神,这种程度的扰动完全在意料之中,才是题材的本应意义,虽然学术界难免面临心理挑战,但实际上机遇与危机并存。

机会永远属于那些能看清时代潮流,不浪费太多情感精力,勇于进行实际有效尝试的人。

说这些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要警惕你自己的老师和学长在这些晚餐后向你传播的那种怨恨,这些怨恨是他们难以感知和超越的。

回到这个话题——1995-2015年间的“高端人才外流浪潮”,其实更多的是两个因素造成的。

一是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远远超过国内学术职位的供给,自然会给行业和海外带来不少**。

流向行业的人往往需要离开家乡,漂流到上海和北方,难免会有一段艰难的经历,会形成伤痕累累的记忆。

如果在海外找到学术机会,自然会受到双方条件差异的影响,从而产生“国内不做论”。 那些未能在国外学术界扎根的人,将遭受国内学术机会竞争已经过热的困扰,他们很难回到中国站稳脚跟。

另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解释的:现在的学术从业者在学术体系的过渡期和混乱时期,不知该怎么办。

这段时间已经持续了20年,足以形成两代人的时代记忆,当然也会惰性地产生你现在在国内各种**平台上看到的那种“劝说”风格。

生气。 但是,您应该已经注意到,这个时间点在上面已经反复指出 - 2015 年。

2015年有什么特殊意义?

2015年3月12日,英国率先签署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 次日,瑞士也提交了申请意向,随后,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也表示有跟进意向。 韩国、俄罗斯和该地区的其他国家以及巴西也在3月31日的申请截止日期前申请了第一个创始成员。

2015年4月20日,中国大陆领导人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中巴双方共签署了51项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

2015年6月18日,中国铁路二院与俄罗斯企业合作筹建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并与俄罗斯铁路公司正式签约,总金额约24亿元,设计时速可达400公里。

2015年,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宣布将推动《中俄蒙国际道路运输发展协定》的制定和谈判。

2015年9月初,中泰两国签署中泰铁路合作框架协议。

2015年10月16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财团与印尼维卡牵头的印尼国有企业财团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负责雅加达-万隆高速铁路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2015年11月13日,中老双方举行铁路项目签约仪式,拟建云南省省会昆明至老挝首都万象的高速铁路,全长418公里,总投资400亿元,预计2020年前建成通车, 然后确定老挝的Mowan铁路计划于2021年12月通车。

2015年,经中方**与吉布提**协商,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吉布提共和国首都吉布提建立支援基地和驻扎必要军事人员。 主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非洲和西亚参加护航、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提供支持,促进更好地实施军事合作、联合演习训练、紧急救援、撤离和保护侨胞,与有关各方共同维护国际战略走廊的安全。

2015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政策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制造2025”计划已通过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5月8日,***宣布了该计划,并于5月19日发布。

2015年,中国的国家定位和时代需求发生了变化。

“十四五”期间,社会科研经费总额的年增长目标大于7%,五年累计增长应大于40%。

这是最低指标。

你可以计算出未来中国体制内外将创造多少新的学术工作岗位。

说白了——你的前任叹息悲哀,对不对,毕竟是有根据的。

如果你现在正在读书,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也学会了叹息和“因劝而退”,那么恐怕“49年加盟”成为你自己的遗憾。

美国打算与中国技术脱钩,这对学术界来说是一件好事。 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叹息,从现在开始放弃美国人已经做出的东西,如果你再做一次,就会有资金给你。

如果内需竞争激烈,你有没有考虑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

例如,如何在赤道干旱条件下发展大豆产业? 中国大豆产量怎么增加,津巴布韦种大豆的人还那么多吗?

比如,中国怎么炼出大量的铜,在赞比亚不依赖高科技条件进行原矿冶炼,又有多少人会抓着你进行工艺研究,大大减轻了运输能力的压力?

例如,如何在欠发达地区以最低的成本建造简易机场?

例如,对伊斯兰意识形态的研究?

例如,中亚社会研究?

跑到大使馆可能比举办学术会议有更多的惊喜。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严重人才外流”一直是一个半假的问题——它一直是过剩的,不存在“短缺和外流”这样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这将成为一个完全的伪问题——不仅净流出的速度会放缓,而且从世界到中国的资金也会流向中国。

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欧美学者——不仅仅是华裔——移居中国。

到时候,问题就不是“人才流失”了,而是留给你的职位。

走着瞧。

相似文章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打网球?

    中国的网球在世界上确实处于落后的位置,因为网球的要求比较高,中国的网球场很少,而且打网球的成本太高,我们大多数人都买不起,再加上我们中国人比较矮,不利于打网球,可以看出,世界上高水平网球运动员都是比较高大的,有利于大力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能打网球,在早期,中国选手张德培夺得了法网冠军,虽然不...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奥迪?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开奥迪?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只是四个字 面子和质量。奥迪作为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豪华汽车品牌之一,一直备受关注。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奥迪呢?首先,奥迪在中国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口碑。奥迪自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汽车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赖和...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打网球

    网球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人群。然而,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中,中国人一直缺席。这不禁让人不禁思考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打网球?与其他一些运动相比,如乒乓球和羽毛球,我们的网球表现略逊一筹有三个原因 .网球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运动。网球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快速的反应能力 精确的击球技...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送锦旗

    在中国,送锦旗是表达感激或赞美的常见方式。这种传统习俗已经实行了数百年,至今仍在人民中广泛实行。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送锦旗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看看这个问题。.历史文化的传承。三角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制作了三角旗,以纪念战斗中勇敢的士兵或官员。随着时间的流逝,三角旗已经...

    中国人投资股票,为什么叫“炒股”。

    大家都在说 那就投资 当然要 投机 这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但最基本的原则是低买高卖。在A 市场,投资者应该遵循这一原则,而不是盲目相信价值投资。在A 领域,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因为博彩公司 机构和国家队都是基于低买高卖的原则。因此,投资者应了解这个市场的性质,以便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在选股方面,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