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是当今国际政治的焦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不断发生战争。 二十年后的今天,拿起手机刷巴以冲突新闻的中年人,还是一群少年,打开电视,看巴以冲突的新闻。 回到50年前,今天在公园里锻炼的爷爷奶奶和爷爷奶奶,可能刚刚接触过收音机这种新事物,当他们打开收音机时,新闻中仍然有巴以冲突。 不知不觉中,巴以冲突已经伴随了我们三代人,而且没有尽头。 为什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如此难以和解?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已经过去了75年,在此期间发生了五次大规模战争。 小规模冲突数不胜数,双方在这场世纪对决中损失惨重,其间不是因为没有识之士推动和解进程,而是在内外部力量的鼓动下,双方达成的和解要么收效有限,要么倒退了。
1977年11月,埃及萨达特亲自前往耶路撒冷会见以色列总理贝京,打破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长期存在的对立。 次年9月,在美国卡特的斡旋下,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朝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两人于1978年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3年9月,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巴宾·拉宾在美国克林顿的主持下飞往华盛顿,签署了《奥斯陆协定》。 与16年前类似,第二年阿拉法特和拉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相隔16年,两次和解都为中东带来了和平的曙光,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萨达特的开创性行动遭到阿拉伯国家的批评,最终导致他在1981年被伊斯兰极端分子暗杀。 但他迈出了这一艰难的一步,不仅是为了返回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也是为了将埃及从无利可图的中东战争中拖出来。 此后,阿拉伯周边国家陆续撤军,中东的混乱局势逐渐稳定。 这场战争只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间进行。
和解后,阿拉法特和萨达特一样,被斥为穆斯林世界的叛徒,严重损害了阿拉法特的权威。 在以色列方面,拉宾也遇到了抵抗,并于1995年在以色列右翼分子的一次暗杀企图中丧生。 后来,右翼内塔尼亚胡上台,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立场,两国和解的想法化为乌有。 外交上的挫折再次削弱了阿拉法特的权威,由他领导的法塔赫逐渐失去了领导权。 阿拉法特于2004年去世后,法塔赫被激进的哈马斯取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仍处于战争状态。
埃及可以走出混乱,但巴勒斯坦不能,因为埃及和以色列有明确的边界,两国可以撤退到线,和平相处。 但巴勒斯坦人没有退路,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充满了争端。 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罗马时代,该地区被称为巴勒斯坦,可以追溯到非利士人居住的非利士人,希腊语“巴勒斯坦”的意思是“非利士人的土地”。 然而,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很晚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古埃及人、古波斯人、古马其顿人、古罗马人、阿拉伯人、欧洲十字军、埃及马穆鲁克人、奥斯曼人都成为了巴勒斯坦的统治者,巴勒斯坦从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奥斯曼帝国被英法瓜分,中东的叙利亚和黎巴嫩被划归法国,伊拉克和约旦归英国联盟所有,巴勒斯坦由国际社会管理。 1920年,国际联盟通过了一项决议,将巴勒斯坦置于英国的托管之下。 从历史上看,当英国在 1948 年结束对巴勒斯坦的托管时,埃及、叙利亚(倭马亚王朝的中心)、伊拉克(阿拔斯王朝的中心)和约旦(曾经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由英国人在约旦河上建立)等邻国都可以声称巴勒斯坦是他们自己的“自古以来”。
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有足够的理由使巴勒斯坦一体化。 而且,巴以分治是联合国的决议,虽然不公平,但还是赋予了巴以独立的法律原则。 阿拉伯国家吞并和分裂巴勒斯坦也是站不住脚的。 大佬们之所以一起与以色列作战,是因为对犹太人的抵抗和对阿拉伯人荣誉的维护。 但是,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团结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大陆的力量目前还太不成熟,不能被置于篱笆之下,它们很难独自承担独立的伟大事业。
由于缺乏骨干,难以在对以色列的战争中获得实际利益,阿拉伯国家逐渐退出了对以色列的战争。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和约旦都在战斗中。 到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只剩下埃及和叙利亚在战斗,因为在上一次战争中,埃及失去了西奈半岛,叙利亚失去了戈兰高地,两国不得不为自己而战,其次是巴勒斯坦。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拼尽全力,憋着憋着憋头。 战争开始得很顺利,趁着以色列人在赎罪日松懈,埃及和叙利亚派兵偷袭,战略战术无可挑剔,一度收复失地。 就在以色列即将碾压以色列的时候,美国出手了,除了直接派兵外,还向以色列提供了一切支持,并强行帮助以色列重新投入战争。 埃及和叙利亚突然感到无能为力,别无选择,只能放弃。 埃及和约旦已经与以色列和解,而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尚未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但在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双方没有发生重大战争,战争状态基本结束。 那么巴勒斯坦人呢? 他们住在这里,那他们应该怎么做呢?
阿拉法特建立法塔赫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暴力抵抗推翻以色列的霸权,建立一个“从地中海到约旦河”的世俗巴勒斯坦国,包括犹太人。 格局不小,但总体上,巴勒斯坦人处于弱势,弱势一方无法支持一个宏伟的计划。
1987年,巴勒斯坦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爆发了第一次反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起义**。 起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声援,以色列以胁迫和驱逐维持占领的计划失败了。 阿拉法特抓住机会,于1988年11月15日宣布建国。 在那一年,一些国家宣布承认巴勒斯坦,12月15日,大会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承认巴勒斯坦国。 至此,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以分治的决议终于尘埃落定,巴以两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又无法消灭对方。
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能够建立独立国家已经很少见了,独立后要获得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就更难了。 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外的阿拉伯人可以大喊大叫和杀戮,因为他们可以越过河很远。 巴勒斯坦从来就不属于他们,巴勒斯坦人的生死只是新闻报道。
七十多年前,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不存在的国家。 既然国界线是人为划定的,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统治方式,唯一的办法就是彼此和平相处。 正是阿拉法特看到巴勒斯坦人的困境,才背离了自己的初衷,选择与萨达特同时将巴勒斯坦拖出战争,以牺牲耻辱为代价。 最终,它适得其反,拉宾被暗杀和哈马斯的崛起使局势变得更糟。
巴勒斯坦虽然小,但完全可以容纳两个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国家。 唯一的问题是如何画出一条双方都满意的边界,或者画一条双方都不敢跨越的线。 前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弱者没有出路,强者还是想变强,无论怎么拉,从里到外都不是人。 后者需要强大的外部力量来牵拢双方逼迫和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同情巴以,但如果他们真的投入巨资去做一些与他们无关,甚至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去做。 如果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不能划定稳定的国家边界,持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