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崇尚竹子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 人们称松、竹、梅为“寒三友”,李、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两者都包括竹子。 因为竹子高大别致,形象优美,同时又象征着正直、谦虚、忠诚的高尚品格,所以在中国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不过,杜甫在诗中说:“新松恨不千丈高,恶竹要砍万竿。 (在去成都茅草屋的路上,有作品送阎正功五首诗) 诗人称竹子为“恶竹”,还得“砍一万竿”,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
其实杜甫对竹子情有独钟,他自称“爱酒爱竹子,布居必在林泉”(《送江外茅草屋主题》),是他生命中的安息之地,一定要种好几根杆竹“(《克堂》)。 他刚开始住在成都西郊的欢花河畔,没有竹子。 杜甫特意向一位当县长的朋友要了绵竹。 他的诗作如《笼竹烟滴露水》(《唐城》)、《风翠翠》(《疯夫》)、《三首绝句》(《三首绝句》(《三首绝句》三)、《却无斩,我遇云而长》(《燕正府与永竹》)等诗歌,都充满了对竹子的热爱。
不过,杜甫确实砍过竹子,而且数量很多。 然而,他砍竹子是为了给茅草屋腾出空间(他砍的竹子也可以用来盖房子),并不是因为他讨厌竹子。 为自己砍竹的原因和过程,杜甫在《兵营》一诗中说得很清楚。
杜甫既然爱竹子,为什么还说“恶竹要砍万竿”?
首先,为了宣扬A事物,刻意贬低B事物,这是古人在修辞上用到的一种方式。例如:“古贤都是寂寞的,只有饮酒者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李白《会进酒》)这是提倡“饮酒者”,刻意贬低“圣人”; “吴军张典的草书,草书不古气派。 我的侄子怎么可能不在流亡,而丞相是男人和男人。 (杜甫的《李超八分小印章歌》) 这是为了宣传“我侄子”,故意贬低张旭; “李杜的诗已经流传了千口万口,已经不新鲜了。 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他们领导了**几百年。 (赵毅《五诗》二) 这是为了强调“国有才人,各人领先数百年”,故意说李度的诗“已经不新鲜了”。 宋代人称这种夸张的文字为“光荣的铭文”。 而“新松恨不千丈高,恶竹要砍万竿”,正是这种写法。 读者不能认真对待“光荣的品格”。
其次,还要结合杜甫所处的时代环境来分析。 古代文人和作家从对竹子的热爱到钦佩,有着长期的发展过程,而竹子又从一种普通的植物到高尚人格的化身。 在杜甫的时代,竹子没有太大的名气,也没有道德的光环。 所以,虽然杜甫在诗中多次赞美竹子,但当自己的竹子疯狂到“疑鬼”的地步时,还不如称其为“恶竹”,也就没有必要有任何顾忌了。
自宋代以来,竹子的受欢迎程度逐渐增加。 苏轼说:“不吃肉总比不吃竹子好。 没有肉使人瘦,没有竹子使人庸俗“(《玉谦和尚陆云轩》),温通山画水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被后世尊为水墨竹画的鼻祖。 他们一个是伟大的作家,另一个是伟大的画家,他们在竹子的名声逐渐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宋元时期有画家喜欢画墨竹和墨梅,把竹梅和松子画在一起,被称为“寒年三友”。 南宋林景熙《济山集:武云梅楼》云:“就是土累了,居山,种百梅,乔松和秀欢是当年朋友。 这大概是《寒三友》最早的来源。
“四君子”的说法起源于更晚。 明代,黄凤池编纂了《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如题写了《四君子》,“四君子”的称号由此而来。
在这样爱竹、敬竹、爱抚竹子的历史氛围中,谁想说“恶竹要砍万竿”之类的话,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冒着被世人谴责的嫌疑。
一旦你得到它,你就可以徒劳地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