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知心朋友》和《故事社》真的火了,可以说每个90后家里都有一堆杂志。
而现在这两本杂志似乎变得有点“老套”了。
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吗? 还是因为这些杂志的内容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1. 杂志时代
说到《知心朋友》和《故事俱乐部》,就不得不提杂志的发展。
起初,这本杂志只是一本随便的小册子,内容也杂七杂八。
8.色彩缤纷。
除了占据该版块很大一部分的时事内容外,还有一些幽默的笑话和故事。
除了喜欢看报纸、买书评论时事的人,杂志上的笑话和故事也吸引了很多普通人前来购买。
后来,为了在内容上真正区别于报纸,杂志的审稿人专门发表**、娱乐性文章和幽默笑话。
后来,随着娱乐业的飞速发展,杂志越来越厚,为了吸引现在人们的阅读兴趣,他们想出了出版杂志的方法,也分为周刊和月刊。
杂志在我国的真正发展直到1978年之后。
到了20世纪80年代,思想逐渐开放,再加上国家大力宣传和推广“识字”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一些简单的单词和知识。
再加上当时只有一些杂志是白话的,对于那些刚刚识字的人来说,这再好不过了。
这一现象为杂志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使杂志在这段时间里迅速成长。
2.当代流行的“知心朋友”和“故事会”。
《Bosom Friend》杂志于1985年在武汉创刊。 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情感问题上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被压抑了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本情感杂志的创办,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因此在创刊之初就创造了发行量100万册的惊人成绩。
当然,如此高的流通量也很重要。
而在杂志开刊初期,主办方也推出了不少创作者激励机制。 例如,如果一年内发表三篇以上的文章,作者的投稿费可能会达到惊人的每 1,200 字 1,200 字。
当时,1200的天价稿费,让无数创作者为《知心朋友》投稿,杂志上有无数优秀的文章。
不过,由于《知心朋友》的内容主要偏向于情感八卦和修饰,题材有限,再加上对流量的渴求。 《知心朋友》为了更加吸睛,毫不犹豫地忽略了真实性,对文章进行了处理,最终,这种方法也导致了杂志的寂寞。
这本杂志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理的最大受害者是当代名人。 毕淑敏就是其中之一,文章甚至提到了她家人的工作地址。
隐私泄露深深困扰着她和家人,即使她上了法庭,“知心朋友”依旧不知悔改,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引人瞩目。
这种操作给“知心朋友”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了其“江湖地位”。
除了《Bosom Friend》之外,这本流行的当代杂志还有《故事俱乐部》。 比起《知心朋友》,《故事社》的口碑要好得多。
它于1963年在上海成立,以轶事和幽默的笑话非常吸引人。
3.纸质介质的衰落
这两本杂志之所以衰落,归根结底是跟不上科技发展,被时代淘汰了。
电脑和手机的出现给印刷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便携式电子产品使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与其在过去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使用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
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娱乐活动,如游戏、电影等时髦的娱乐方式影响着平面媒体。
打败你的不一定是你的对手“ 电子产品的出现已经超越了纸质媒体,从角落里,纸质媒体逐渐衰落。
两者的关系,就像刘慈欣在《三体》中写的:摧毁你与你无关。 我不禁叹了口气。
结论: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这些杂志不积极地优先考虑内容并改变其过时的审美,那么沉默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努力迎合大众的口味,以“长周期、慢生产”的心态筛选出真正好的文章,那么印刷媒体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但无论如何,这两本杂志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知识启蒙是无可辩驳的。
希望今后,这两本杂志能够找到在时代潮流中打破局面的方法,继续重拾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