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赏花图》南宋李松。
城丹婴剧画面《南宋李松》。
如果我们在宋代庆祝元宵节,我们会看到这些奇怪的景象:有的灯笼不是手上提着,而是戴在头上,甚至烟花也戴在头上; 如今,非常便宜的玻璃灯罩在宋代价值不菲; 虽然宋代没有现代的声光设备,但它能够创造一个动画......具有裸眼 3D 效果
你为什么要在头上戴灯笼? 为什么烟花会在头顶燃放? 为什么玻璃灯罩被宋代人视为宝物? 3D动画是如何进入宋代元宵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体验宋代元宵节的奇妙与欢乐。
假花假鸟满头,他们很害怕。
大宋灯会有多美妙? 如果你看看宋代人民的头颅,你就会知道:当时,青年男女上街买灯,他们的头上总是满是花鸟。
什么样的花是花? 不是桃花、杏花、荷花,因为这些花正月还没开花,而是雪梅和雪柳。 雪梅是用丝绸制成的假梅花,然后用白纸剪下几片假雪花作为装饰,骨架是用竹条、铁丝或金银丝制成的。 雪柳是用丝绸做成的假柳枝,雪花的形状也是用白纸剪下来的,交错地捆扎着绿色的“柳叶”。 元宵节当晚,出门前,将雪梅、雪柳斜插在发髻或帽子上,展示花枝摇曳。
晚年,李清照创作了《永生幸福:元宵节》,回忆起少女时代在北宋都开封享受元宵的场景:“中州繁华,闺房比较悠闲,记得多注意三五。 展开冠姗,拧金雪柳,争夺腰带的帮助。 “一群女孩互相竞争,发髻上戴着花冠,装饰着翡翠装饰品,头上挂着几棵雪柳。 与辛启基同时代的南宋诗人张侃写了一首诗:“今年的灯市安排得好,雪柳香梅费减了。 “香梅是雪梅,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来了,今年的元宵节好点点,头上的雪柳雪梅却得狠狠地砍。
前面说过,宋朝的青年男女来访灯,头上满是花鸟,花是雪柳雪梅,那又是什么样的鸟呢? 这也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工艺品,因为很难将活麻雀戴在头上,而且它不仅会飞,还会拉! 因此,卡在头上的鸟只能是假鸟,比如假麻雀、假燕子、假喜鹊、假杜鹃等等。
在这幅描绘长江南方元宵节习俗的名画中,一位商人站在画的右侧,肩上扛着包袱,头上缠着一条围巾,围巾顶部并排插着两朵假花, 一只燕子插在假花的前面。从形状上推测,那两朵假花应该是雪梅,而展翅翱翔的小燕子自然是假燕子。
但是,如果你有机会进入这幅画,请亲自问商人,“你的头上有一只假燕子,对吧? 他大概是摇头否认,因为宋代人并没有直白地把头上的假鸟称为“假鸟”,他们一致给这些假鸟起了一个相当奇怪的名字:飞蛾。
飞蛾,飞蛾,飞蛾。 从名字可以看出,飞蛾不仅包括各种假鸟,还包括各种假昆虫,如假飞蛾、假蝴蝶、假蜻蜓、假蜜蜂、假知道。 事实上,宋代的飞蛾主要是假虫,其中假飞蛾和假蜜蜂更为常见。 因此,这种飞蛾在宋代也被称为“飞蛾蜂”。
宋代俗籍《当年广济》第十一卷记载:“还卖雪梅、雪柳、菩提叶、蛾蜂等,都是用来用的。 “雪梅、雪柳、飞蛾都是用丝绸和丝绸做的。 什么是“缯楮”(zēngchǔ)? 蚕丝是蚕丝,它是用树皮(又称树)制成的白纸。 可以看出,飞蛾的生产与雪梅、雪柳的生产是一样的,以白纸和丝绸为原料。
在宋代描述元宵节的诗歌中,飞蛾经常打扮成女孩。 比如南宋才女朱淑贞《忆秦娥》:“飞蛾雪柳补妆,蜡烛龙火树竞相。 “飞蛾和雪柳装饰着女孩们的脸,龙灯和火树将元宵节推向高潮。 再如南宋抒情诗人洪琅的《阮琅贵》:“花艳玉盈盈,衣裳金灿灿。 飞蛾簇拥着小蜻蜓,互相呼唤,看测试灯。 “一群年轻、漂亮、穿着华丽的女孩,头上戴着飞蛾,打电话给她们的朋友去看灯。
在南宋杭州海关文献《武林旧物》第二卷中,有的男生也会用飞蛾打扮自己:“流浪的流浪者,或为蝉剪白纸,称为'夜蛾'。 为了引起女孩的注意,闲散的小伙子们用白纸剪下蝉,插在头上,摇摇晃晃地走在街上。
把烟花放在头上是不够的,还有小灯泡。
不管是雪柳还是飞蛾,都只是美观,戴在头上并不危险,但是宋代有些人会把危险的东西戴在头上。
北宋海关文献《当年杂记》云:“京师上元节,煮熟的枣子用木炭丸捣成子弹,福的铁枝被点燃,称为'火杨梅',也是从典当头上去的。 它也是用莲花牡丹灯碗做成的,从典当的顶部。 “北宋开封元宵节,达官贵人围街相拥,用枣粉和炭粉揉成红球,串在铁丝上,拧成树枝,然后点燃那些小球,插在随行人员的头上,火就冒泡了,美名就是'火杨梅'。 也有一些达官贵人,他们会做一批莲花或牡丹形的灯碗,把灯油倒进去,点燃灯芯,让随从上去。
想象一下,当你头上戴着灯碗走路时,你必须小心翼翼,你只能小步前进。 至于火热的杨梅,肯定比灯碗更危险,因为再小心,火花也会不断落下。 常识是,当时提着灯笼碗的随从应该戴了两层以上的帽子,或者把冲锋的铁盔固定在头上。
再看看南宋海关文件《武林老物》,里面也有火杨梅,但不是达官贵人强迫随行人员戴在头上,而是一些年轻人主动戴上,就像他们用白纸剪“飞蛾”戴在头上一样, 这一切都是为了吸引女孩们的注意力,展示她们的智慧和勇气。勇气是有的,但智慧不一定在那里,除非这些小伙子能想出一个好办法,确保他们在尖叫时不会被火花烧伤。
有没有可以戴在头上没有任何危险的灯? 确实有,宋代人称这种灯为“泡泡灯”。 灯泡其实是玻璃制成的小灯泡,制作方法如下:将石英砂磨成粉末,与碱土混合均匀,过筛均匀,放入坩埚中烧至六七,石英砂进入熔融状态,取一根细管浸渍, 轻轻吹一吹,就可以吹出一个小玻璃泡。找一些绳子,把小玻璃泡编织进去,编织成一个小网,然后把它们戴在头上。
灯泡没有灯芯,不需要注油,本身也不发光,但因为是玻璃材质,所以反光性特别强。 戴着这样一堆玻璃泡去参观灯具,光线和月光从玻璃泡上反射出来,仿佛它们本身在发光和闪耀。
年度杂记“云:”京城的女士们都有带灯笼的灯笼,有枣栗子那么大。 “北宋开封的姑娘们去看灯笼的时候,头上戴的灯笼很小,小到枣子、栗子,也可能是泡泡。 “武林老物”云:“好物屋多了五色泡泡灯,更优雅干净。 “南宋杭州的一些家庭在元宵节期间用灯泡装饰庭院,灯泡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灯泡本身不发光,为什么颜色不同? 因为工匠在制作玻璃时,将各种矿物粉末混合成石英砂,可以烧成各种颜色。
玻璃灯、爪灯、卷灯各有各的优点。
坦率地说,与同期的西亚和埃及相比,中国古代制造的玻璃技术并不先进,尤其是透明度高的玻璃,在中国古代的成品率很低,往往被认为比金银更有价值。
在唐宋时期,半透明玻璃很容易制作,被称为“彩色玻璃”; 高透明玻璃很难制造,被称为“Poli”。 李白一生娶过很多妻子,其中一位是山东人,还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波里”。 李白为什么要给儿子起这个奇怪的名字? 这是因为波利太稀有了,太有价值了。 苏东坡给朋友王恭写了一首诗:“是一种富贵高雅的家庭,是一种钱。 “某丞相的孙子有钱有家,特别有钱,特别失败,所以他愿意扔掉波利笔。 今天,别说扔一个玻璃盆了,扔几百个都谈不上失败者,更谈不上奢侈。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慧宗夜出宫门,大批随从用灯笼点亮,通常用“两百对红纱金烛笼”,只有在元宵节期间才“加琉璃玉柱扇灯”。 琉璃玉柱棕榈扇灯是一盏非常豪华的宫灯,但并不全是玻璃做的,而是工匠烧了一个大小合适的玻璃环,然后拼接成宫灯的骨架,在骨架外面覆盖一层白纸或丝纱。
到了南宋,玻璃灯工艺突飞猛进。 据《武林古物》记载,宫内有一盏“五色玻璃灯”,用三四尺长的五色玻璃条作为骨架,再用细纱包裹起来做灯罩; 后来,出现了一种“无骨玻璃灯”,从骨架到灯罩都是玻璃。 在《武林旧物》作者周看来,纯玻璃制成的无骨玻璃灯甚至比纯白玉制成的玉灯还要珍贵。
《红楼梦》里的家府里有羊角灯,其实在宋朝的宫廷里也有。 对于古人来说,爪灯的技术难度没有玻璃灯那么难,但特别费力:把牛角煮软,刮干净,打成木钉,把牛角撑起来,然后把木钉拉出来,把牛角切成一圈,把电弧剪掉, 然后把这些电弧刮得很薄,然后一层一层地堆叠起来,边加热边拼接,拼出一个半透明的灯罩。
与玻璃灯和爪灯相比,技术难度较小的是滚动灯,这是一种可以随便翻转而不熄灭的灯笼。 滚灯显得神秘莫测,结构超级简单:用竹子把灯笼的骨架绑起来,在骨架上固定一根轴,在轴上绑一根细线,把灯绑在绳子上,在骨架上盖上一层纱线。 滚动灯滚动时,骨架在旋转,线上的灯不受影响,在重力作用下保持直立,因此灯油不会溢出,灯光也不会熄灭。
《当年杂记》描写北宋开封的元宵节:“上元滚灯,架设机围灯球,为安装灯笼......无限运转,它的开始没有动过,它的膏油不滴,它的烽火不破。 再看《武林旧物》来形容南宋杭州的元宵节:“纸灯是内置的,放在地下,用脚顺着街道转,叫'滚灯'。 这两份文件证明,北宋和南宋都有滚灯。 现在有些地方已经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滚灯的起源追溯到齐继光的抗日运动,或者追溯到二郎神之水,都是杜撰的,而不是历史的,滚灯的来源一直没有找到。
宋代版的裸眼3D动画设计巧妙。
滚灯可以用手滚动或踢在地上,但如果没有人力的帮助,它不会自行移动。 宋代也有一些设计巧妙的灯具,由机械驱动,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裸眼3D动画中。
东京梦华陆提到,宋徽宗时期,元宵灯山被安排在皇宫南门的玄德门外:“一排有三座门,每座门都有一本大牌彩结金书,中间叫京城门,左右说是侍卫门, 还有一张大牌叫玄和,和大家一起享受。 左右两色山,用色结文殊菩萨、伏仙、横跨狮子、白象,各用手指着水五道,其手抖动。 用滚筒扭动水点亮山顶,存放在木柜中,不时放下,像瀑布一样。 玄德门外是南北方向的皇家街,皇家街的北端是一个大广场,人们用竹子、丝绸和灯笼,在广场上绑出三色门,中间颜色的门牌是“杜门路”,左边的彩色门牌是“左门卫门”, 右色门牌匾为“右卫门”,色门中间最高牌匾为“玄和民欢”。在这三扇彩门的左右两侧,各有一盏巨大的灯笼,是文殊菩萨骑狮子和普贤菩萨骑白象的形状。 这两盏灯笼很高,后面有机制,可以把水引到高处,然后从菩萨的手指上射出。 在水力的驱使下,菩萨的手指会来回摆动,仿佛在向游客招手。
《武林古物》提到南宋皇宫里有一座玻璃灯山:“五尺高,人物都带着风琴活跃。 “这灯山有五丈高(据南宋建尺记载,一丈约等于三丈2米,5丈是16米),灯山上的身影被机构驱动,仿佛活了一样。
《武林古物》还说,南宋皇帝让技艺精湛的工匠用玻璃,“在宫殿的梁窗之间为墙,制作五彩缤纷的故事,龙凤,蜿蜒如生。 “墙、柱、窗之间筑墙,讲各种故事,有龙凤吐水的画面,那些龙凤像活着一样游动。
“永璧”是宋代的一个建筑名词,其实是一种浮雕。 以半透明的玻璃(即宋代人所说的玻璃)为原料,结合不同形状的模具,烧制出不同形状的浮雕,贴在宫殿的墙壁或窗户上。 这些玻璃浮雕不会移动,但工匠可以将灯笼和机械隐藏在浮雕中,当机械移动时,光影循环,这就是宋代版的3D动画。
文字和照片由李凯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