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戈夫曼曾经说过:
“社会和生活是一个大舞台,每个成员作为表演者,都非常关心自己在观众面前创造的形象。 ”
没有人可以像一座孤岛一样生活,他们总是要与他人相交,与某些人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并以某种方式向其他人展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人际交往圈不再局限于现实,我们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网络来构建独特的圈子。
尤其是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中,朋友圈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涉足的领域。
展示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或者了解朋友圈中他人的动态,都非常方便快捷。
但也有一些人,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很久没有在朋友圈上发文了,原因无非就是这3个原因。
保持冷静的心态,不再赢得别人的眼球
小时候,我一直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喜欢分享我在朋友圈看到的。
有时是对时事的评论,有时是发布一些有趣的见解或**,我想用它来向别人展示自己。
无论是展示自己的个性,还是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某个角度来看,都是为了在未来找到共鸣。
潜意识里,我希望外界能关注我,有人能和我互动,同意我自己的想法或意见。
心理学家马洛夫认为“年轻人的世界观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分化,渴望被理解。 ”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心理都会逐渐成熟,这样的外向心态会逐渐收敛。
你会慢慢意识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你,你会发现你很渺小,可以改变的事情很少。
以前,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拼命追根究底,要查清对错,以更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
但后来我发现,无论我做出什么样的努力,最终的结果都不会改变任何事情,而且都是徒劳的。
许久没在朋友圈发文的人,渐渐明白了:生活是你自己的,你不必被别人认可,你不必赢得别人的目光。
我不再想分享我的生活,我不再想问真相,我不想被噪音打扰,我只想专注于自己。
生活充实,没有时间在圈子里度过
曾经有个抑郁症患者,在微博上讲述了自己康复前的生活:
那时候,她郁闷得不能上班,只好呆在家里,经常感到情绪崩溃和悲伤。
她每天都活在痛苦中,经常在朋友圈表达自己悲伤的叹息,以缓解负面情绪。
但过了很久,她的抑郁症一点也没有好转,反而常常在无所事事的时候越陷越深。
直到她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发现自己喜欢画画这个爱好,她才终于进步了,走上了正轨。
她没有在朋友圈里表达自己的感叹,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当一个人无聊的时候,他最有可能是暴躁的,他会想利用朋友圈来**他心中的无聊。
而那些忙于事业和理想的人,几乎没有时间关注朋友圈,也不会有闲暇和时间在朋友圈里寻找存在感。
李银河曾说:
“忙碌是一门艺术,它让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中创造更多的价值,体验更丰富的生活。 ”
让自己忙碌起来,填满所有那些空闲的生活,这样你就可以活得更充实,找到你的目标。
当你对未来有了计划和期望,并且可以一步一步地执行它时,你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更有价值。
安静地生活,过自己喜欢的日子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面孔和个性,有些人喜欢热闹嘈杂的环境,有些人喜欢平静而水汪汪的生活。
你会发现,无论是在朋友圈里,还是在各个群里,总有人经常说话,也有人潜水很久。
前者喜欢与他人分享,在沸腾的氛围中,他们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并得到了快乐。
而后者则喜欢看别人聊天,远离喧嚣,享受平静舒适,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
正如罗素所说:
“所谓幸福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安静的氛围中,才能产生真正的生活快乐。 ”
你觉得有趣的东西,未必会在别人眼中激起丝毫的涟漪,因为彼此的渠道不一样,彼此不了解。
就像一个喜欢玩游戏的学生,在朋友圈分享通关的喜悦,在父母和亲戚的眼里,就是不算什么正当的工作。
中年人倾诉生活的苦涩和疲惫,表达自己的执着和信念,在外人眼中只是一些无用的鸡汤。
圈子不一样,很难相处,虽然叫“朋友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密友。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或者你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不要太在意朋友圈是否热闹。
享受珍贵的宁静时刻,保持诗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作家苏岑有一句话很有道理:
“你不必把太多人带入你的生活。 如果他们不能进入你的心,他们只会把你的生活搞砸。 ”
一个不喜欢在朋友圈发帖的人,可能没有沉闷的性格,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他们有稳定的心态,不需要赢得别人的眼球; 他们的生活很充实,他们没有时间在圈子里度过;
他们只是想要安静的生活,不炫耀,不炫耀,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不需要太多人进入我们的社交圈,能够真诚地对待对方就足够了。
世界就像一本书,总有人喜欢你的句子,你有你的读者,你也有你的摆渡人
我喜欢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快乐地生活,找到自己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