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那个冬夜,河北省兴塘县庄头村一位82岁的老人傅三娘正在为孙子崔建强烘烤棉衣和棉裤,可惜由于年事已高,烘烤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引发了火灾。
这场大火让傅三妮全身严重烧伤,再加上早年的病,医生仔细检查后无奈的摇了摇头。
噩耗传来后,崔家的几个孩子立刻赶了回来。 根据医生**的说法,老人可能只剩下几天的寿命了,所以大家都呆在床边,时刻关注着老人。
然而,身患重病的傅三妮却无法安详地离开,她痛苦地呻吟着,时不时地向门外张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一家人意识到了她的期望,泪流满面地找到了石砖,将它们打磨成一块牌匾,并在骨灰盒中撒了几把石灰。
侄女拿着这两样东西来找傅三妮,轻声道:“三姨,姐夫找到了。 你看,这是他的灵座和骨灰,我们以前不敢告诉你。 ”
听到这句话,傅三妮仿佛放下了心中的烦恼,两行泪水从眼角流出,然后她睁开眼睛,看着身旁的蓝布包袱。 那是她结婚时穿的龙凤婚纱,打算当裹尸布穿,死后再穿葬。
六十四年后,她终于能够与爱人团聚。 傅三妮为什么把自己的婚纱当成裹尸布? 为什么她的丈夫已经64年没有回家了?
1914年,庄头村的老崔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孙子崔志尧。 他们是当地有名的士大出名的士大户,男成员都上过私立学校,甚至几代人都通过了考试。
然而,改朝后,家族开始衰落。 尽管如此,爷爷仍然希望他的孙子能够阅读和学习,以荣耀他的祖先。 与其他村子相比,崔家有自己的房子、田地、骡子和手推车,虽然不富裕,但一家人却没有衣食穿行的后顾之忧。
同年,贾苏村的老傅家又生下了女儿傅三妮。 当时,许多家庭因为贫穷而多生孩子,以积累劳动力。 傅家和妻子一共生了八个孩子,但有点照顾不了,就随便给老三取名。
崔志瑶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傅三妮天天辛苦,知道的不多。 两个家庭背景迥异的人不可能走到一起,但后来崔家遭受了打击,衣食无忧,罪魁祸首就是崔志瑶。
在兴堂中学读书时,他与那个软弱老实的大哥不同,他看不惯***结的奸诈面孔,组织进步学生上街游行,甚至号召围观者砸奸商的铺子。
事件闹大后,当地**逮捕了这名学生,父母想把孩子找回来,但要先交高额保释金。 这时,崔家又添了几个孙子孙女,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但崔志瑶是孩子们中最聪明的,爷爷最疼爱他。
为了平安营救他,崔家不得不卖掉部分土地,甚至向地主借高利贷。 一番波折,崔志瑶终于被带回家了。
1927年,他不负众望,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大哥也在正定师范学校读书。 崔家的两个孙子很有前途,这让爷爷看到了家族繁荣昌盛的希望。
然而,从小就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崔志瑶,绝不愿意过平凡的生活。 在学校里,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不久,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挥舞着旗帜,带领同学们走上革命的最前线。 但是,到了1931年,爱国学生的革命活动已经侵犯了反动统治者的利益,他们开始大规模逮捕和镇压他们,并把他们开除出学校。
崔志瑶也没能幸免,他的学籍被取消了,他回不了学校,通缉令还贴在街上,回不了老家。
当这个消息传到家人的耳朵里时,全家人陷入了混乱。 爷爷和奶奶年老体弱,父亲生病了,不能工作,母亲被吓坏了,不久就病倒了,去世了。
他们打听崔志瑶的下落,但无济于事。 爷爷一怒之下,想到了在外面读书的大孙子,赶紧写信给他回电话。
不管你是在读书进步,还是孝敬祖先,回家守一地三分,已经不重要了,但在过去的革命中失去生命是件好事。 爷爷临终时,将全家和剩余的财产交给了大孙子。
但没想到的是,弱小的长孙竟然承担不起当家的重担。
面对失去唯一一头骡子的打击,他用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家人的反应更糟,我的祖母中风并瘫痪,留下我父亲和几个弟弟妹妹互相依赖。
嫂子甚至丢下襁褓中的女儿离家出走。 家里有麻烦了,但崔志瑶此时并不知道。 虽然在逃亡的路上,他仍然积极宣传革命,成为兴塘县红**县党委第一书记。
1932年,当通缉令被撤销的消息传来时,他不顾风雨赶回家,却看到家人被毁的景象。 他为家人深感羞愧,决定留在家里教书,照顾长辈、弟弟妹妹和小侄女。
他的革命生涯还没有结束,他仍然经常在家里开会,响应上级组织的号召。 为了让他冷静下来,专心投身于革命事业,他的祖母和父亲决定尽快帮他娶一个儿媳妇。
虽然当时崔家已经衰落,但崔志尧本人却是端庄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 在媒人的劝说下,他们为他爱上了一个聪明的女孩傅三妮。
媒人称赞傅家是书生,家里有房子有地,还有老师,这家家生意不简单。 傅家的父母对此很满意,觉得自己为了庄稼,嫁到一个书生家,已经爬上了高枝。
傅三妮听从了父母的吩咐和媒人的话,虽然没有见过崔志瑶,但她心中已经有了君子的幻想。 双方都对这次家事非常满意,准备了完整的嫁妆。
傅三妮身着龙凤婚纱,于同年农历八月与崔之瑶结婚。 夫妻俩心同德,就算穷困潦倒也不会改变初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然而,当傅三妮真正踏入这个家庭时,却体会到了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差异。
她掀开红色的头巾,第一次见到崔志瑶。 身着婚纱的傅三妮给崔志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诚恳地称赞她穿上了婚纱,却歉意地说:“以后跟着我,你可能会受苦。 ”
傅三妮沉浸在幸福中,却没有注意到丈夫的暗示。 直到第二天,她才亲眼目睹了这个贫穷和残疾的家庭。 三姐夫和两个嫂子惊恐地看着她,咿咿呀呀的小侄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身患重病的岳父和卧床不起的奶奶向她道歉,仿佛担心她无法接受这个大家庭的处境。 不过,当傅三妮得知家里的实际情况时,她确实有些惊讶。
一家人的生活只靠几亩微薄的田地和丈夫微薄的工资,家里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她并没有生气或后悔,几乎立即决定了她的余生——她要和丈夫一起养家糊口。
傅三妮说到做到,孝顺两位长辈,把弟弟妹妹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甚至在没有孩子的时候,把小侄女当成自己人养大。
崔志瑶和傅三妮是一对相互扶持的夫妻,虽然生活贫困,但始终相依为命。 崔志瑶尊重和教育傅三三,使她不仅能读能写,更能理解和支持他的革命抱负和思想。
傅三妮虽然不完全理解这些概念,但她一直无条件地信任和支持崔志瑶。 每当地下党的同志们在家里开会时,傅三妮都会主动承担起站岗的责任。
崔志瑶为革命计划和国义付出了一切,而傅三妮则竭尽全力打理家里的事务。 在他们结婚的那一年,傅三妮怀孕了,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让全家人都很开心。
如果日子能这么平淡无奇地度过,就算累,他们也不会在意。 然而,崔志瑶的作品注定了他的一生是平淡无奇的。
到1933年,他的地下工作变得更加繁忙,他很少放松。
傅三妮看着崔志瑶紧紧拧着的眉头,心中无比焦急。 她知道丈夫肩上有很多责任,但她丝毫无法分担。 终于有一天,崔志瑶匆匆赶回家,收拾好行李后,深深地向三妮道歉:“对不起,我马上就要走了,这家人得问你。 ”
他还告诉傅三妮,如果三天后不回来,就把藏在房间里的书材都烧掉。 傅三妮明白丈夫的决定,她含泪点了点头,坚定地说道:“照顾好自己,我等你回来。 ”
从那天起,崔志瑶的挺拔身影就刻在了傅三妮的心里。 尽管心中心存忐忑,但傅三妮还是按照丈夫的吩咐烧掉了大部分的书籍和文件。
可是,每当看到剩下的几本书,傅三妮就会想起自己的丈夫,心里不禁一阵痛楚。 她忍着心痛,偷偷把这些书藏在角落里,希望能保留一些对丈夫的回忆。
临近预产期,傅三妮独自忍受着分娩的痛苦,艰难地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她给自己取名忙碌的女孩。 她紧紧地抱着女儿,心里深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虽然生活辛苦辛苦,但她还是要照顾孩子。 慢慢地,她的儿子、女儿和侄女长大了,他们开始分担家庭的重担。
一家人互相扶持,生活充满欢声笑语。 长大后,她学到的第一个词是“爸爸”。 虽然她从未见过父亲,但她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了父亲的过去。
她经常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问:“爸爸怎么还没回来? 他什么时候能和我和我母亲一起回家? 面对女儿的质问,傅三妮无法回答自己,只能不停地安慰她:“来吧,你爹明年还会回来的。 ”
第二年,她逐渐长到4岁。 然而,荨麻疹和疟疾接踵而至,高烧和腹泻让她痛苦不堪。 崔家的人焦急地寻找医生,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挽救欣妮的性命,因为这是傅三妮最后的希望。
然而,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即使医生尽力而为,他们也束手无策。 在叔叔阿姨的呼喊声下,忙碌的倪声音越来越弱,最后闭上了眼睛。
傅三妮紧紧地抱着女儿,眼睛已经哭得肿了,声音嘶哑。 她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女儿:“你爸爸马上就要回来了,睁开眼睛看看。 ”
但心妮没有醒来,从那天起,傅三妮躺在床上默默哭泣,不吃不喝,为女儿哀悼。 经过64年的辛勤耕耘,她用婚纱为女儿做了裹尸布,见证了人生的沧桑。
然而,最后还是等不及丈夫回来了,女儿也离开了她,这让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听到这个消息,她父母的父母急忙把她带回家。
担心她找不到短期的眼光,想劝她找个新家。 然而,傅三妮坚持,她已经说过要等崔之瑶回来。 虽然失去了女儿,但身后还有崔家的大事小事。
在娘家休息了一会儿后,她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崔家。 只要她活着,她就会一直等待。 然而,64年匆匆过去了,她生命的尽头还没有等到她真正的命运。
在傅三妮的管理下,几个姐夫、嫂子、侄女都相继成家立业,奶奶和岳父也在她的照顾下过上了安逸的晚年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安定下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孙子。 然而,与这些喧嚣相比,寂寞的傅三妮显得更加凄凉。
不管是哪个房间,崔家剩下的三个房子都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和祖母,但她却从未有过自己名义上的孩子。
经过深思熟虑,三兄弟决定将家里的一个孩子传给傅三妮。 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这样即使过了一百年,也有亲戚可以照顾她。
最终,傅三妮选择了老五家的长子崔大平。 崔大平从小在她身边长大,甚至娶了姐姐的女儿,让两家的关系更加亲密。
崔大平夫妇都是傅三妮的侄女和继媳妇,夫妻俩对老爷子很孝顺。 孙子崔建强出生后,傅三妮带着孩子一起抚养。
闲暇时,她还会给孙子讲过去的事情。 崔建强虽然年纪还小,但为了让奶奶开心,他向奶奶发誓:“奶奶,你放心,等我长大了,一定会把奶奶找回来的。 ”
只可惜,傅三妮没有等到这一天,她的一生都是在对丈夫和女儿的深思中度过的,从年轻的新娘到晚年的老妇人。
她早就留下了遗愿,希望百年后能穿上婚纱下葬。 因为她认为,只有这样,丈夫崔志尧才会记得她年轻时最美的样子。
虽然傅三妮知道,在她死后,丈夫崔志尧无法真正感受到她的存在,但这个愿望却成了她最后的寄托。 傅三妮被宣告死亡后,她的家人开始为未来做准备,但傅三妮却始终无法安心地看待。
她唯一想知道的是她的丈夫崔志尧是死是活。 为了让她安心离开,崔大平和崔建强决定一起骗她。 他们用临时的石砖刻上了“崔志瑶灵座”的字样,然后在骨灰盒里放了几把石灰放进棺材里。
虽然这些都不是真的,但他们都希望这能给傅三妮带来一些安慰。
崔家的人在祖母的葬礼后陷入了沉重的气氛,尤其是崔建强,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愧疚。 他们都欺骗了他们的祖母,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祖父的身份和下落。
回想起儿时的承诺,他曾经说过要帮奶奶找到爷爷,但最终没有兑现。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崔建强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带着奶奶的**去找亲戚。
在摸索中,他得到了兴塘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的帮助,发现了祖父1938年写给入党介绍人的一封信,信的地址是江西高安。
但要找到爷爷,线索极其有限。 他于2011年来到高安,但城市幅员辽阔,党史资料不全,让他感到迷茫。
崔建强虽然去过高安很多地方,但一直没有进展。 在一次闲聊中,他无意中听到了“团山寺大**”,了解了地下党为保护人民而牺牲生命的许多英雄事迹。
一次偶然的谈话,让崔建强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寻找爷爷的愿望。 他立即赶到团山寺的废墟,在那里他找到了两个幸存的老人。
* 事发时,邓满英和闵翠娥还是年幼的孩子。 他们回忆说,当时有许多地下党同志在学校教书,向人民传播革命思想。
1939年8月,日军入侵,他们为了保护村民而英勇牺牲。 幸存者每年都在现场埋葬烈士,并表示敬意。 巧合的是,两位老人提到的崔先生,与奶奶描述的爷爷非常相似。
崔建强激动不已,他终于找到了爷爷的下落! 在那座简陋的坟墓前,他拿出祖母的**,悲伤地诉说着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他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告知了家人,并联系了有关部门进行挖掘。 经过78年的等待,他带着祖父的遗体回到了家乡。
2011年6月,他和傅三妮一起下葬。 他们在一起只呆了一年,一个在1939年英勇牺牲,另一个在无知中等待了64年。
直到傅三念去世15年后,夫妻俩才再次“重逢”。 这是傅三娘遗愿的实现,但对崔志瑶来说,却是回归本源。
在这对年轻夫妇的故事中,他们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无到有的过程,并取得了最纯粹、最真挚的爱情。 崔志瑶在心里装作“所有人”,于是选择了抛弃“小家庭”。
他以教学的名义,进行革命事迹,直到去世才留下自己的名字。 虽然生命短暂,但他给家人、获救的幸存者以及后代的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漫长的岁月里,傅三妮用虚弱的双臂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一生履行着对家庭的承诺。 她和成千上万的职业女性一样,在幕后默默地支持着她所爱的人。
虽然这段感情中的分离多于陪伴,遗憾多于圆满,但付出的你不会后悔,选择的也不会要求任何回报。 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用他们的坚韧,换来了今天中国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