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1日,同舟共济51年的敬爱老同志、敬业的姐姐邓英超病逝,享年88岁,这份由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全国政协震惊了全国。
她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和马克思主义者,既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也是一位坚定的支持者。 这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妇,一起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也一起在西花厅欣赏了海棠花海。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生命是无常的。 在她生命的尽头,邓英超独自享受着鲜花,临走的那天,她穿上了她送给***的衣服,用了他用过的骨灰盒。
邓英的晚年生活充满了积极和忠诚,她总是坚持不懈,奋斗不舍。 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邓英超,那就是积极和忠诚。
她的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态度,她对革命事业的忠实信念从未改变。
邓英超从参加“五四运动”到卸任全国政协主席,在近70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积极”和“忠诚”。
然而,步入老年后,她的身体状况逐渐下降,她的心理健康也因***的去世而受到沉重打击。 尽管如此,邓英仍坚持继续工作,甚至接手了丈夫未竟的事业。
1979年,她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于次年元旦发表演讲,希望完成无法实现的台湾回归遗憾。
1982年,蒋经国发表了一篇文章,透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邓英超将以此为动力,继续为两岸和平事业而努力。
邓英超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组织召开了台湾小组会议。 她建议组长廖承志以私人身份给蒋经国写一封信,因为廖和蒋成志是同学,关系很好。
然而,由于当时的表格,这封诚恳的信没有得到蒋经国的回复,而是得到了宋美龄的回信。 邓英超打开信后,看到的是一个委婉而坚定的拒绝。
虽然大家对此感到失望,但邓英超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如果这条统一之路如此容易,它早就成为一条宽阔的道路。 她秉持积极的态度,对自己与台湾的工作充满信心。
每当有台湾同胞代表团来访时,她都会尽量抽出时间与他们见面,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
台湾问题始终牵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心。 正如邓英所说:“我虽然卸下了繁重的政务,但心里只有统一。 ”
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她倾注了不少心血,却不顾及自己的私事和身体。 自从***去世后,邓英超就再也没有提过自己的生日。
每年的2月4日,她都忙得不可开交,仿佛自己不知道。 在她看来,缺乏亲人的陪伴使生日变得微不足道。 当海棠花盛开时,西花厅里不再回荡着那爽朗的笑声。
然而,1984年2月4日,赵薇书记和其他工作人员悄悄地为她准备了庆祝晚会,因为那天是她的80岁生日。
当看到久违的老战友时,邓英超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邓英超病缠身,但她始终坚守岗位,做过多次大手术,身边的人都劝她好好休息,但因为心脏病、肺结核、胆结石等疾病,她回忆起战争和艰苦的环境,坚持工作。
1986年,邓英超的脸部和颅骨突然疼痛,严重影响了她的饮食,甚至要花一个半小时才能吃完一顿饭,如果加上食道痉挛,则需要三个小时。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邓英超的日常工作,也让她第一次感到无力。 她深知,在任期间执政不力,是对党、对国家乃至对人民的重大失职。
于是,为了继续发挥余热,她开始频繁出入医院,希望通过药物**和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 邓英超的毅力和决心令人钦佩,她的病使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使她更加坚定了忠于党和国家的决心,更加热爱人民。
**和邓英英超已经考虑过善后事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可能有亲生孩子。 搬进西花殿后,只有周家的侄孙女陪同。
出于对周围人的考虑和节俭的需要,他们决定起草一份遗嘱。 在他们的许多遗嘱中,他们希望他们的死后事务简单。
**和邓英超是典型的死前奉献,死后极度朴素,所以他们的遗嘱内容相差不大。 1956年,他主张领导同志死后选择火葬,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是第一个报名赞成火葬的人,邓英超紧随其后。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国家节省人力物力,同时倡导环保理念。
1976年1月11日,**的遗体按照他的遗愿火化。 追悼会结束后,邓英超亲自将骨灰盒中的骨灰分成四份。
骨灰撒在北京、密云水库、黄河口和天津海河。 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仍然以这种方式守护着祖国的大江大山。
追悼会结束后的第三天,邓英超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安排。 虽然她没有儿女,但她心里只有国家和丈夫。 于是,她决定不给**添麻烦,早早向身边的人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于是,**弟弟家的女儿周冰德接到邓英超的**,立即赶到西花殿。 她与邓英超关系最为密切。
当着周炳德的面,邓英朝郑重地说:“我死后,骨灰可能没用了。 我希望你能像你叔叔一样处理它。 ”
1978年建党那天,她写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份遗嘱,内容与***的遗嘱惊人地相似,是夫妻之间的协议。
遗嘱第一条是将遗体交给医疗部门进行尸检、火化并撒入天津海河; 二是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第三条规则是不举行追悼会。
这将取代任何讣告。 然而,当他看到这份遗嘱时,书记赵薇却是满脸苦涩。 自1965年以来,她一直担任邓英的终身秘书,两人形影不离。
**临终前,他多次要求她照顾邓英超。 在相处的岁月里,她早就把邓英超当成母亲。 这时,她把遗嘱的内容记在心里,同时安慰邓英超:“大姐,你别想那么多,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话虽如此,邓英超需要提前计划好一切。 1982 年 6 月 17 日,她在原来的遗嘱中添加了新的元素。 除了前面的三点,她还强调了对故居纪念的反对。
她希望在她死后,与她一起生活的房子***可以归还给公众家庭。 此外,她还明确表示,应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组织原则,不应对夫妻双方的亲属进行特殊照顾。
除了***的一些侄子侄女外,邓英超本人只有一个远房侄子。 他叫邓光弼,退休前只是吉林省人民银行的一名普通科长。
几十年来,没有一个外人知道他们家和邓英超的关系。 同年11月,邓英超以书面形式供述了一些私事,委托杨德忠、赵伟、李琦、张作良、高振普、周炳德执行,其中杨德中负责全权主持,赵伟负责协助。 "
在邓英超生前留下的遗嘱中,有一件她认为最重要但也最难做的,那就是临终时,她希望大家不要救她。
她一再强调,因为当时抢救没有多大意义,会浪费医疗资源,给大家带来负担。 虽然她在病床上恳求医生不要自己复苏,但没有人敢接受这个要求,就连周冰德也无能为力。
最终,1991年的“漏胃”手术还是违背了她的意愿。
医生始终坚持救命救伤的职业道德,即使面对邓英超这样的革命先辈,也不会轻易放弃。 然而,1992年7月11日,没有一个医生能挽救邓英超的生命。
尽管他们尽了最大努力营救她,但他们无法找到她。 当时,16年前的黑色西装和骨灰盒,让时任北京医院副院长的韩宗奇心中充满了敬意。
他清楚地记得,1976年,当他为***准备裹尸布时,警卫给他送来了一件打补丁的衣服。 起初,他感到困惑和愤怒,认为首相应该有一套更像样的裹尸布。
不过,侍卫解释说,这就是邓英超的意思,丞相生前并不想有任何奢侈。 韩宗琦不情愿地换上了这件衣服,可是没想到16年后,他又经历了同样的事情。
邓英超生前最喜欢的裹尸布,只是一身缝补的黑色西装。 这种华达呢面料是 60 年代定制的,已有近 30 年的历史。
虽然破旧不堪,到处都是破旧不堪,但对邓英超来说意义重大。 邓英超和***一样,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火化后,谁能分辨新旧?
这套衣服也很合身,并陪伴她参加了许多重要场合。 然而,当赵薇提出用这套衣服作为邓迎超的裹尸布时,却遭到了西花堂工作人员的反对。
他们要求一套新衣服。 不过,对于邓英超来说,这套衣服在她心中早已占据了特殊的位置,是她自己选择的。 她曾对赵薇说:“我走的时候要穿这套,你帮我换。 ”
**临走时,邓英朝穿着这套西装为他送行,这或许是最极致的浪漫。 而她选择的骨灰盒,是一件用过的旧物件。
工作人员本来想选一个高档的骨灰盒,但邓英超的话打消了这个念头,她以为骨灰盒只是一种形式,买最便宜的就够了。
最后,他们只选了两个瓮,都是有缺陷的,但邓英超还是很满意的。
经过深思熟虑,工作人员选择了第二个骨灰盒。 虽然它有一些小瑕疵,但可以忽略不计,因为骨灰盒不需要经常打开。
1976年1月16日,邓英超完成任务后,将骨灰盒交给赵薇,嘱咐她小心保管,并说以后需要的人都可以继续使用。
赵薇对此感到很惊讶,因为她早就料到邓英超不会买新的骨灰盒。 但是,两对夫妇使用的骨灰盒都没有资格继续使用。
但是,邓英超和***都认为,凡事要用到极致,即所谓物用尽。 1992年6月,躺在病床上的邓英超再次问赵薇,有没有报过临终遗愿,也就是临终时不必复苏。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邓英朝向她最好的朋友赵薇告别:“赵薇,我最后一次见到你。 7月11日,邓英超离开了这个世界。
赵薇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思念,按照邓英超的遗愿,亲自为她换上了黑色西装,打开了16年前的骨灰盒,轻轻擦拭了一下。
虽然邓英超走了,但她的精神和影响力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为了纪念她,我们决定在7月17日为她的遗体举行告别和追悼会。
虽然我们不能亲自送她最后一程,但我们的心将永远与她同在。
7月18日,在北京举行了小型吊唁活动,邓应超夫妇的领导和亲友出席了会。 邓英超的去世,让很多人感到悲痛。
16年前,心爱的***在这里去世了,16年后,他们又失去了心爱的邓姐姐。 而直到这个时候,邓光弼和邓英超的亲属关系才为人所知。
邓家的晚辈们原本打算去北京为姑姑叫醒,但由于时间问题,他们买不到票。 为了送长老们最后一程,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违反规定,向省委办公厅求助。
除亲人外,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自发前来参加吊唁活动。 马文瑞副委员长7时赶到八宝山,等了两个小时才见到灵车。
虽然已经80岁了,但他坚决不回家休息,一动不动地站在路边,只为告别心爱的邓英超。
当邓英超去世的消息传到台湾时,张义珍伤心欲绝,前来告别他的“邓母亲”。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聚集在现场,看着缓缓驶来的灵车,痛哭流涕。
当八名解放军战士抬着灵柩走下灵车时,现场的人们默默地哭泣,不停地呼唤“邓姐”、“邓妈妈”、“邓奶奶”。 当邓英超的遗体被安放在鲜花环绕的灵堂里时,无数人泪流满面,在邓英超的灵体前哀悼。
从八十多岁的夫妇到十几岁的孩子,每个人都在深切哀悼这位革命先辈的逝去。 短短一个上午,哀悼大厅的签到簿上就有数以万计的名字,更多的哀悼者还在路上。
情况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果大家都进来哀悼,恐怕还要再过几天。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群众情绪与遗体火化的矛盾,让相关部门不得不劝说大家早点回来。 然而,7月17日下午4时30分,邓英超的遗体被送往殡仪馆火化,而赵伟则拿着用过的骨灰盒静静等待。
整个西花厅安静下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为邓姐守夜。 告别了邓英超之后,赵伟和高振普立刻提着骨灰盒赶往天津海河。
为了遵照邓英超临终前的口信,他们选择乘坐轮船,天津百姓已经在路边等候,海上的其他轮船也按喇叭表示哀悼。
最终,邓英的骨灰随风飘入花瓣飘入大海,令人感动。
16年前,她就这样告别了丈夫,16年后,她又以同样的方式在海河中与他团聚。 阔别16年后的重逢,51年陪伴的金婚,深情不可磨灭的红色爱情。
西花厅的海棠依旧如故,***和邓应超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后记1919年,南开大学举办讲座。 一位名叫邓文淑的15岁女孩率先上台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在她没有注意到的角落里,一个21岁的年轻人正在用力的笔触记下她的名字。 后来,邓文书改名邓应超,年轻人的名字是***
1923年,邓英朝收到了一张来自法国的明信片。 上面写着***的忏悔宣言,不是“我爱你”,而是“我希望我们能永远在一起,一起面对困难”。
在饱受战争蹂躏的旧中国,这是两位革命青年为了爱、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许下的诺言。
1925年,他们在广州的一家西餐厅结婚,从此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51年。 转眼间,又是海棠花盛开的一年,但岁月匆匆,昔日的情人已经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