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 2024 年 1 月 11 日 A08 版。
如何科学地保护古建筑社区的文化根源? 如何展现深圳古建筑社区的特色? 如何优化宾客体验? 如何促进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的共生共荣? 如何形成古建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古城古村落、文化遗址是历史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物化载体,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重磅发布
研究报告重点关注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凝聚智慧和共识。 近日,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下,南方主办,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宝安区新桥街道办事处协办,新桥街道文明实践研究所和深圳金鼠古市场运营管理支持, “共生共荣古建筑社区保护与传承研讨会”在深圳市宝安区举行。南投古镇、大鹏索城、观澜古遗址、清平古遗址、龙岗客家民俗馆等深圳古城村共同聚焦“城市发展中古建筑社区保护与传承”这一主题。
本次研讨会议题涉及传统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建筑美学、建筑遗产保护与监管体系、保护与发展路径探索、商业文化介入、古村落复兴等不同维度,体现了深圳古建筑社区多学科跨学科保护与再生的必要性。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视传统村落和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城市人文价值的回归,也是深圳可持续发展、重塑其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
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经过4个月的研究,结合研讨会成果,南方发布了《共生共荣:现代城市古建筑社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重点探讨了深圳古建筑社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从古建筑小区城市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碰撞、同质化与特色文化等角度,回答了古建筑小区在培育人文理念、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时代价值。 以及保护原住民的城市权利,探索古建筑社区的再生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提出建议和展望。
报告全文约10000字,包括前言、研究背景、古建筑社区发展现状观察、深圳古建筑社区保护与发展实践案例、研究样本扫描、研究报告样本分析、专家建议、 和结论。
报告认为,古城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的万花筒,应提升古建筑社区发展质量,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重点关注深圳古建筑小区修复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立法、科技手段、文化和旅游经营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因地制宜在保护中加以保护和发展。
五个角度
本文总结了深圳古城古村落的发展现状
报告结合研究和研讨会成果,从五个角度总结了深圳古城古村落的发展现状。 报告指出,古建筑保护修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文化IP薄弱,古城不古,缺乏历史文化特色; 商业同质化严重,不同古城之间的相似性非常高; 古城村空间布局和纹理混乱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文化IP薄弱,缺乏历史文化特色。 古建筑群落中的历史文化元素过于单薄,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太少,因此从中基本没有有效的古代文化史,文化IP的挖掘也只停留在简单展示的层面。 业态与文化业态的关系没有经过精心规划,特色招商没有做到,大量非本土文化、商品、商家进入市场,导致商业业态相似,文化经营经验公式化,新项目类型相似甚至粗制滥造。
古城的商业同质化严重。 各大古建筑内的餐饮店主要卖咖啡、奶茶、火锅、烧烤等,文创店以汉服体验店、陶艺店等为主,园区内酒馆、剧本杀数不多。 从每家门店的经营内容来看,除了个别门店独特的产品、外部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外,大部分餐厅缺乏地方特色,文创产品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度不高。
网红打卡墙是一样的,各类型店铺之间差别不大。 为了吸引游客,提升体验感,运营商设计了多个网红打卡点,一方面,这些打卡墙以“好片”的设计感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这些细节也为古城增添了趣味。 另一方面,这些网红“打卡墙”在内容或形式上都与古镇的原生态无关。
新旧分离,空间布局凌乱。 古建筑社区保护与发展缺乏科学人文规划,大型商业建筑以现代时尚的形式进入游客视野,掠夺游客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感情。 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中式建筑和庭院,有西式风格的“西式小楼”,有充满“设计感”的精致商铺。 新与旧,完美与缺失,相互交织,质感混乱。
商业定居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土著居民的生计受到影响。 在古城的商业化改造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空间为游客服务,空间功能的变化也改变了原住民的具体生活方式、交流和休闲方式。 各式文创店、咖啡店、时尚玩具店吸引了不少游客,但原有店铺和店面的更换,打破了“城中村”的天然商业生态,逐渐远离了原居民的生活需求。
创新举措。
专家从多个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针对深圳古建筑群现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自古建筑修复与保护、历史村落研究、环境与发展研究、文旅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专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报告梳理为以下六项创新措施。
“元宇宙”是古建筑保护利用的最佳解决方案。 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魏鹏举提出,要用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古建筑人文经济的发展。 古建筑是一个物理空间,想要拓展商业空间、消费空间、文创空间,未来用数字手段打造双胞胎的“元宇宙”一定是一条基本的出路,才能带来更多好的商贸生态。 数字化、智能化是解决文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三好”的最佳选择,既能做好保护工作,又能留下最大的创新空间。
从审美和工匠精神出发,保护古老的建筑文化。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素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与村落保护的意义。 他说,为了保护文化,有必要保护那些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建筑。 工匠对美学的追求,也是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发和反思。 此外,提高人们的审美和文化意识也很重要。 新时代的建设既要保留文化,又要保留美学精神。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文化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完善立法,古城古村得以保护。 中南大学中国乡村文化智库专家刘灿娇从立法角度谈古村落保护问题,呼吁对古城古村落保护制定统一专项法律规范。 此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旅是各地较多提倡的模式——传统村落在集中、连片区域内加以保护,一劳永逸的旅游可以带动当地消费和经济发展,也能给老百姓带来一些文化红利,但要警惕商业的过度发展。 深圳要坚持重视文化保护,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
对接文旅发展重大课题,激活古建筑发展活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文霞认为,乡村的振兴利用要满足老百姓、居民、游客的发展需求,所有主体都能共享生活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它基本上是旅游发展的一种手段或形式,涉及的主要主体主要是企业、村民和游客。 这些主要实体需要相互沟通和协调。 历史传统村落发展要坚持中国立场,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地域文化,坚持借助高科技手段发展创业创业,激活古建筑的发展活力。
古村落的保护应尽可能因地制宜。 深圳奥湖艺术村创始人、乡村社区文艺改造实践者邓春如,以奥湖村整治为立足,提出了古村落保护的建议。 在邓春如看来,古村落的保护不能市化,而要因地制宜,哪怕速度慢一些。 他认为,艺术家等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进入,能够对古村落和艺术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而正是这种助推,才能让古村落的艺术生态“溢出”到文化产业园区、工厂等周边区域,进而成为整体的文化艺术聚集区。
警惕特色城镇建设逐渐滑向房地产主导发展。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义伟表示,商业运作是古镇保护和发展的一把双刃剑。 在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框架下,特色城镇产生的经济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值得关注。 但是,我们要更加警惕特色城镇建设逐渐滑向房地产主导发展。 文化古镇的定位不应脱离其古村落的根基,而应调动聚落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城乡更新,探索共建、共享、可持续的合作机制,保持文化古镇的繁荣。
共 173 期。
统筹编辑:董晓燕
作者:南都记者潘莹玉实习生 郝佳宁 谢乐尔。
摄影师:南都记者 霍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