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寻找“龙”文物,画“天上飞龙”彩绘龙板,制作“金龙岳谷”木版画新年画......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假期的规划中为博物馆留出了一席之地,“在博物馆过年”已经从一句响亮的口号变成了一种常态。
在龙年到来之际,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推出了两场“龙文物”展览,让公众可以从山西出土的100多件龙文物的演变中一窥中华文明的起源。
孩子们认真地寻找神器中的龙元素。 人民日报记者王凡摄。
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文明开始以来就是祖先崇拜的图腾。 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龙已经演变成一种复杂多变的艺术形态,具有东方神秘的独特意义。
考古发现表明,龙的形成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龙的图案出现在史前时代。 商周时期,龙纹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形式和图案逐渐趋于统一,广泛应用于青铜和玉器装饰。 秦汉时期,龙形基本定型,形体达到新的高度,成为后世龙形变化的典范。
山西考古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推出“见龙场——山西出土龙文物展”,共展出130余件文物,梳理出土新石器时代以来山西出土的龙文物,涵盖青铜、玉器、金器、陶瓷、石雕、壁画等材质和表现形式。
西周时期的龙形铜环饰品。 人民日报记者王凡摄。
其中,商代的玉龙古朴朴素; 西周的燕侯之典,饰有顾寿的龙纹,端庄典雅; 汉人画像的石龙纹自由奔放,姿态如转弯,龙形变得成熟。 不同的龙以不同的文物形态出现,是一场视觉盛宴。
在山西博物馆内,“龙游中国——嘉辰龙年十二生肖文物展”展出了中国史前史的“龙像”——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板。 在陶庙遗址的墓地中,共出土了4块这样的龙板,这些4000年前的彩绘龙板也赢得了“中国第一龙陶器”的美誉。
陶寺遗址出土的彩绘龙板。 人民日报记者王凡摄。
陶斯龙板内壁涂上红色,画成盘绕的龙,蛇身鳞片,方头大口,口中蕴含嘉禾,说明风雨顺风,国家和人民平安。 这块龙板来自陶殿的坟墓,一方面反映了陶庙祖先对龙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明只有上层精英才能享受到“龙兵器”。 以龙为象征,神力与王权在道宫首次达到合一。
展览立足于考古研究所长期的田野发掘和研究,以新年为契机,透过十二生肖的视角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 希望通过考古成果的普及,让更多的公众关注考古学和传统文化。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范文谦说。
博物馆提供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以及文化和创意产品。 人民日报记者王凡摄。
春节期间,山西省博物馆、山西省考古博物馆还将推出数百项教育活动,邀请观众印制年画、拓印题词、演奏古乐、画山水......感受中华文明的广度和深邃。 此外,还将有数百种新鲜出炉的文创产品与观众见面。 其中,以龙元素为元素的文创产品最为热门,涵盖文具、冰淇淋、日用品、小雕像等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