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激发企业主体活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蒲春表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将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将行政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为广大业务实体创造一个更加稳定、透明、标准化、可预测的开发环境。蒲淳强调,要加快完善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建立并实施案例指导制度,防止出现“处罚过小”、“同类案件不同处罚”等问题。
激发经济活力,离不开各种商业实体的奉献,既有“参天大树”,也有默默无闻的“草根”。
在本次发布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个体工商户整体发展平稳向好,活动和收入水平实现“双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258户2万户,同比增长11户4%;到 2023 年底,将有 124亿户,占企业实体总数的67%4%,支持近3亿人的就业。
个体工商户的稳定发展,作为产业链和消费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让烟火守住了大街小巷,维系了亿万家庭的生计,也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活力和韧性。
通过感谢各种经济主体的贡献,帮助他们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很重要。 在这些问题中,“小重罚”和“类似案件不同处罚”显然是最受关注的。
个体经营者“卖了5斤芹菜,被罚款6斤“6万元”案轰动一时,随后***检查组透露,在查阅北方某市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的食品行政处罚台账后,发现在执法部门对全市小微市场主体实施的50项处罚中, 5万元以上的罚款有20余起,案值只有几十、几百元。性质和情况相似的案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得到不同的处理,更为常见。
“小罚重罚”司空见惯,“大罚小罚”不容忽视。
1月28日,有博主发文称,自己在杭州遇到了**“鬼鳞”。 *显示博主准备将金项链卖给***的商家,对方重62克,然后当场拿出自己的电子秤称重,结果显示是77克,相差15克。 经监管部门介入,经调查证实,商家使用的电子秤不合格,存在非法改装。 处罚结果是没收电子秤,并处以22000元罚款。
这样的惩罚也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 长期以欺骗消费者为目的,仅凭消费者当场举报的单笔订单来计算案件价值,是否合理? 有网友认为,“鬼鳞片”之所以屡屡被禁,是因为惩罚太轻。
正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活力、规范秩序的根本保证。 归根结底,防止“处罚过轻”、“同类案件不同处罚”等问题,目的在于约束行政权力的滥用,难点在于规范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
2022年7月21日,**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的意见》,指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在制定行政自由裁量权基准的过程中,可参照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相近的地方的相关规定, 同时强调要合理细化具体情况,依法量化罚款幅度,坚决避免任意罚款,严禁利用罚款创收。严禁对罚款金额进行排序或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上述评论提供了一个相对可量化且易于操作的标准。 结合这一标准,以透明的执法行动,坚持将行政处罚暴露在阳光下,可以使基层执法工作做到处罚相称、宽大结合,避免异常轻、不公平。
纠正“同类案件不同处罚”等问题,也宜依靠行政检察监督权。 目前,在很多地方,已有检察机关介入、最终纠正、启动追究责任的案例,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