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全手动观测海洋数据到基本自动化; 从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到搬进两层楼的建筑; 从举起手机寻找信号,到使用5G宽带......多年来,自然资源部千里岩海洋站步步改造,岛上观察员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还是那个岛,“大海变成了桑田”。
千丽烟又变了,欢迎来看看。 ”
2024年春节前夕,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将安排船只前往千里岩,为观察员运送物资,并轮换人员。 千里岩是中国黄海中部的一个小岛,面积只有0135平方公里,上面没有常住居民,没有淡水,甚至连多少土壤都没有,如果没有土地供应,人类根本无法在岛上生存,但正是在这个孤岛上,我国有一种特殊的困难海洋站——自然资源部千里岩海洋站。 自1960年台站成立以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的观察员们已经在千里岩工作了63年。 面对观察员的“欢迎”邀请,青岛**记者连续第九年到访该船,亲眼目睹岛上的变化。
森利托岩海洋站。 摄影:韩兴。
清晨6时,天还没亮,“向阳红52”号船就满载物资从青岛海洋科研基地码头出发,驶向千里岩。 随船上岛的是观察员江涛和张辉,他们将接替在千里燕工作了一个多月的刘俊亭和郭东,在岛上度过春节。 年复一年,一代又一代的观察者在千里岩扎根,从“晚辈”到“前辈”。 2016年,记者第一次踏上千里岩时,年龄最小的就是车浩杰,如今他已经当上了副站长; 2018年,江涛第一次上岛,今年他成为了岛上的队长。 2023年,24岁的刘俊廷将上岛,他将成为所有观察员中最年轻的。
经过近5个小时的航行,千里岩映入眼帘。 从远处看,它仍然是那个露出岩石的荒凉小岛,看起来和以前一样。 但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随着千里岩海洋站的逐步改造,岛上观察员的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更宜居
经过一系列作业,“向阳红52”号船于10时20分停靠在千里岩“码头”。 所谓“码头”,其实就是在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的几十平方米的空地,用于物资运输和人员轮换。 这时,工作人员拿出舷梯,在船和“码头”之间斜竖起,用吊杆将物资从船上运送到码头。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登陆岛上的“舷梯”只不过是一块长约三四米,宽只有三四十厘米的简易木板。 当记者惶惶不安地爬上木板“舷梯”上岛时,站长江文凯笑道:“你怕这块木板,但我们很期待。 有了它,我们可以有补给,我们可以回家了! ”
一块小木板被用来充当“舷梯”。 来源** 李洵翔摄。
近两年来,登陆板已经“退役”,这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森立岩海洋站的变化。 舷梯和吊杆的使用使搬运和补给更加高效,并大大提高了人员上下岛的安全性。
大米、面粉、粮油、肉、菜、蛋、煤气罐等重达几百斤的物资运到码头后,观察员们开始扛着它们前往岛上高约70米的千里燕海洋站。 这些物资需要一点一点地背在背上。 “以前冬天取暖煤,每次至少要补充5吨,五六个人搬运5吨煤至少要两天。 江文凯曾告诉记者,如果出现强风大浪,补给船就来不了,或者不能正常侧靠,观察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吃饭的问题。 “有时船60天或70天都来不来,所以我们没有东西吃,所以我们不得不捕捉海藻并混合。 如果你没有东西吃,你只需在水中放一些盐喝,我们称之为“玻璃汤”。 还有一次,补给船耽搁了,他们只好把腐臭的面疙瘩砸碎,通过屏幕筛选,“总比饿着肚子好,虽然味道不好。 ”
江文凯携带物资。 信息**。
然而,近年来,岛上观察员携带物资的压力大大减轻,“吃喝”问题发生了巨大变化。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根据千里岩地形建造了300多条水泥台阶,方便了物料搬运和出行观察,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船上设备也进行了更新迭代,基本可以保证及时供应。 “从船上储水罐可以抽取大量淡水到千里岩水库,一次补给可以保证三个月的用水需求,既缓解了补给和运输的强度,又解决了观察员吃水的问题。 在运送物资的路上,江涛笑着说,他们再也不用过着喝雨水、吃“蘸酱油馒头”的艰苦生活了。
走上楼梯,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红色屋顶、淡黄色外墙的两层小楼,这里就是千里岩海洋站,千里岩观察者的“家”。 该建筑于 2007 年落成,一楼设有工作区,二楼设有起居区。 在建筑物的入口处,有藤蔓; 院子里种着无花果树; 在小楼的一侧,观察者们利用拉到岛上的土壤开辟了两块菜地,补充新鲜蔬菜; 在另一边,一个小型“养鸡场”被围起来,以获取新鲜鸡蛋。 进入小楼房,空调、热水器、净水器一应俱全; 在书架上,还有更多的书; 打开手机,这是一个5G网络。
这立刻提醒了记者,这几年他们登陆岛上时,观察者们总是感叹,“这样的住宿和生活条件,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他们中的一些人曾经住在破旧的小平房里,并遭受了千里岩上的“三宝”(苍蝇、蚊子和小叮咬)。 “苍蝇会叮咬,而且数量太多,你可以用一剂扫半个簸箕。 更可怕的是小小的叮咬,蚊帐隔不开。 有些同事**有过敏症,肿胀到第二年才消失。 车浩杰说。
在船和Senrito“码头”之间竖立了一条舷梯。 摄影:韩兴。
更困难的可能是缺乏属灵生活。 2016年,记者登陆岛上时,岛上几乎没有互联网,天气好的时候,他只能拿着手机寻找微弱的信号。 即使在节假日和“每个节日都想着亲戚”的时候,观察者也很难和亲戚在一起,只能焦虑。
在那之后,变化是渐进的。 2018年,光伏发电在千里岩上扩容,柴油发电作为备用; 2021年,在千里岩上建设4G通信基站; 2022 年,又安装了一台 5G 设备。 因此,远离陆地的观察者可以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上网和与家人“面对面”。
房屋经过防水处理,使用了60多年的蓄水池进行了翻新,供水管道进行了保温处理。 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宜居。 千里岩上,江涛、张辉等观察员热情地带记者四处走走,一一介绍孤岛上微小可察觉的变化。
聪明
从岛的东侧到西侧约240步,从南到北约820步......在千里岩上,观测者们用脚步丈量了这座小岛上的每一寸土地,并“接力”从事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观测数据自千里燕海洋站成立以来从未中断过。
这源于Senrito Rock海洋站的重要性。 台站所在海域是海上通讯要道,观测数据填补了我国黄海中部海洋观测的空白,准确及时地发布海上预警,特别是风暴潮和大浪预警,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千里岩观测数据也参与了全球大气环流观测数据的交流和共享,观测数据的质量代表了国家的形象。
观察员开展工作。 摄影:韩兴。
车浩杰曾多次表示,就算有台风或大雨,也要坚持检查,因为“一旦缺少一条数据,损失惨重”。 记者这几年一直在岛上采访,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观察员们的“笑话”:车浩杰刚加入工作时,半夜拿着量桶去测量降水量,没想到路会打滑,他跌跌撞撞,眼看自己就要摔倒了, 他迅速护住量桶,最后摔倒了,双手沾满了鲜血。
观察家认为,“天气越糟糕,观察到的数据就越有价值”。 正因为如此,他们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 有一次,为了获取潮高等关键数据,江文凯在台风期间赶到潮汐井测量数据。 他发现了海浪落下的那一刻,迅速打开门走了进去。 门关上的那一刻,他听到海浪拍打着门的声音,“当时我什么都没感觉到,但后来想起来,我真的很害怕。 ”
在千里岩海洋站漫长的岁月里,潮汐、海浪、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10余项海洋数据都需要人工观测,并按时上报。 可以说,在上个世纪,许多珍贵的观测结果都是由观察者冒着巨大风险获得的。 令人欣慰的是,本世纪初以来,森立岩海洋站陆续安装了自动观测设备,大部分数据实现了自动观测,大大减轻了观测人员的工作量。
在千里岩海洋站值班室,能见度、相对湿度等气象信息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 “能见度计是2023年11月新安装的设备,可以按分钟观察数据,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可以有效提醒船舶提前避开浮标等物体。 刘俊婷介绍,目前除了集水、云量等内容需要人工进行外,观测员还需要定期检查观测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发现故障立即处理,如果无法恢复,将立即开始人工观测。
2023年,千里岩海洋站推出的智能海洋站系统,成为岛上观察者的“好帮手”。 刘俊婷补充说,如果观测数据出现偏差,系统会提示并转交给人工验证处理。 该系统还充当值班人员的“闹钟”和“备忘录”,可以提醒值班人员提前进行观察工作。 2023年,千里岩海洋站还将依托通信基站建立数据专线,传输海洋数据,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每年我上岛时,记者都会问新来者“在岛上会不会寂寞”的问题。 听了这话,刘俊霆腼腆地笑了笑,说道:“我能忍受寂寞,偶尔无聊的时候也会去南山散步。 他指了指不远处的山顶,“看着山顶远处的渔船,心里平静了许多。 ”
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人员在变,但千里岩上观察者的“接力”却没有变。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千里岩上留下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 还记得江文凯的妻子接受记者采访时眼中涌出的泪水:“结婚的时候,没想到他在岛上工作了这么多年,大半辈子。 ”
下午2时许,“向阳红52”号船缓缓驶离千里岩。 航行后不久,岛上的海浪声和空气中略带鱼腥味的海味就听不到了,也闻不到了。 岛上观察者挥舞双手的身影渐渐模糊,缩小成一个小点,但守守孤岛的那些尘土飞扬的过去却越来越清晰。 (青岛**观海新闻记者 李洵祥 实习生 李慧泽 郝家柱)。
责任编辑:孙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