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们的杂交水稻长得多么漂亮! 在从布隆迪最大城市布琼布拉前往中国援军布隆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路上,援军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指着窗外的稻田。
农业是布隆迪工业的支柱。 2009年以来,中方已派出6批高级农业专家赴布隆迪执行对外援助任务。 “援建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中布农业合作为布隆迪实现“人人有饭吃,家家有积蓄”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我们的生活确实不同了。
汽车缓缓驶入村子,两层楼房两旁挂满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忙着盖新房。 看到这辆挂着“援华”字样的汽车,许多村民高兴地围了上来。 “这是我们第一个杂交水稻扶贫示范村,林儿四号村。 杨华德说。
2018年,中国专家组在布班扎省基杭家县林格4村建设了首个杂交水稻示范项目,为该村提供第一季生产投入**和技术指导,从村里选拔年轻人担任技术带头人,并培训合作农户,全村134户共1072人种植杂交水稻。 如今,林格四个村的水稻产量提高了136%,人均年粮食产量超过900公斤,全村脱贫。
他家是第一批示范户之一,“这个家刚刚盖了新房......说起林阁四村的发展,杨华德就像是宝贝一样。 看到村民约翰走了过来,杨华德指着身后一栋漂亮的小楼说:“那是他家新建的建筑,对面是他建的大米加工厂。 ”
约翰有12个孩子。 “我们有很多孩子,以前这么多人吃饭是个大问题,一天吃两顿饭也不容易。 “现在,家里不仅有饭吃,而且还有加工厂,孩子上学。 ”
我们的生活确实不同了。这位33岁的年轻人说,中国专家总是在现场指导,如果遇到任何问题,每个人都会及时得到帮助。 “我家以前只种半公顷普通水稻,年收成不到两吨,不够我自己吃饭。 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我们种植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1个5公顷,每公顷产量增加到七八吨,不仅吃不了,还能卖,季度收入1500万布隆迪法郎(约合5244美元)。 ”
对于像林格4号村这样的示范村,中国在布隆迪高级别农业专家组已经建设了36个,未来还会继续开发20个。 不久前,在距离林格四村不远的林格六村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村里杂交水稻示范工程落地。 “我相信杂交水稻会让每个人都走上扶贫致富的道路! 杨华德坚定地说道。
中国农业专家组对我进行了培训”。
中国农业专家组对我进行了培训”。布隆迪国家合作经济发展局局长恩达·伊基(Nda Ikki)经常这样说。
几年前,Ikki还是一个失业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2016年,27岁的他被中国杂交水稻地方试种专家组选为农业技术员,开始向中国专家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知识,逐渐成长为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专家和布隆迪知名的创业模式。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Ikki进入了**工作,现在是一名大四学生**。 Ikki说,他一直很感激中国专家组的好心培训。
杨华德表示,专家组一直坚持培养像池基这样的青年领袖,“光靠专家组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培养当地的农业人才。 青年领袖通常需要在示范村接受一年以上的理论和实践培训。
阿利斯特也是一位青年领袖。 在中国专家团队的带领下,他种植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被派往锡比托克省指导该省杂交水稻的种植和推广,成为当地的专家。
仅在2023年,中国专家组就将培训48名青年领袖、3600户示范村农户和450名大学生。 当记者问他在布隆迪教了多少学生八年多时,杨华德想了想,笑着说:“我数不清了。
我经常听到专家组提到一句中国谚语:“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 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许多农民学会了“捕鱼”。 “中国专家为他们提供了谋生手段和技能,杂交水稻的种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帮助,”Yikeji说。 ”
在中国专家组的帮助下,Ikki多次前往中国进行培训和检查。 “我希望布隆迪和中国继续深化农业合作。 他表示,近几十年来,中国也经历过贫困,实现了快速发展,“以中国为榜样,在中国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我相信布隆迪也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摆脱贫困,走向繁荣。 ”
相信再过三年,布隆迪水稻的杂交率将达到70%”。
来非洲参加援外工作的人,有一种感慨。 杨华德说。 今年,中国专家组第六次三年工作已经开始。 11名成员中,有水稻、果树、畜牧业、渔业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其中一半是上一时期遗留下来的。
杨华德从第三阶段开始就一直在布隆迪,团队的几名成员在援助布隆迪之前也参与了援助其他非洲国家的项目。 畜牧业专家、中国专家组副组长刘长辉曾在埃塞俄比亚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水稻专家吴志平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尼日利亚提供农业援助,在乌干达工作了五年。
虽然从中国专家组驻地到布琼布拉市只有20多公里,但由于道路颠簸,往往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下雨天,土路泥泞不堪,泥水能盖住半个轮胎。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平均每月花费25天进行商务旅行和下乡旅行。 集团的多辆车辆常年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行驶,平均每四年必须报废一次。 “每辆车每年至少要行驶6万或7万公里。 杨华德说。
布隆迪气候条件良好,一年四季都能种植水稻,中国专家组几乎没有时间休息。 早上 5 点起床,早上 6 点开始新的一天已成为所有专家的习惯。 “每年春节,除夕夜,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热闹非凡。 刘长辉笑着说:“第二天我就回去上班了。 ”
在布隆迪,生活条件确实艰苦,工作艰巨。 杨华德说,“这里的自然条件这么好,我们可以推广更多的农业技术,为当地老百姓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我们有多累,我们都愿意。 ”
2022年5月,布隆迪**恩达伊施米耶向杨华德颁发荣誉证书,以表彰他为布隆迪农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恩达伊希米耶说,中国专家团队已成功将布拉希纳水稻产量从平均每公顷3吨提高到10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位59岁的老人即将退休,但他想留在布隆迪。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相信再过三年,布隆迪水稻杂交率将达到70%,全国基本可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杨华德说,他有信心这一天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