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安”。 长期以来,豆腐一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都喜欢它。
豆腐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美食,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豆腐也是中国素食菜肴的主要成分,被称为“植物肉”,真的可以说既在寺庙里,又在厨房里。
你知道吗? 豆腐也对健康有益。
经常吃豆腐对身体有好处
中医认为,豆腐口感甘,清凉,进入脾胃大肠经络,具有清气润燥、清热解毒、祛痰、养美防老、促泌乳等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主要治气健气,治脾胃,消肿、降大肠浑浊,清热散血”,并附有相关医方,如能治痢的白豆腐醋汤、豆腐片外用、能治甘蔗疮等。
现代营养学认为,豆腐营养极丰,含有铁、镁、钾、烟酸、铜、钙、锌、磷、叶酸、维生素B1、蛋黄和维生素B6等营养成分,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
豆腐不含胆固醇,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患者的药品。
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卵磷脂,可减少脑细胞死亡,改善脑功能,增强记忆力。
豆腐搭配巧妙,营养鲜美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誉,给它一个好的“伙伴”可以使营养加倍。
01 豆腐+鲫鱼
鲫鱼和豆腐的钙含量都很高,前者几乎每 100 克含 100 毫克,后者每 100 克含 138 毫克。
鲫鱼中丰富的维生素D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易患佝偻病的儿童和易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和老年人经常喝鲫鱼豆腐汤,是有益的。
此外,鲫鱼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豆腐中含有大量的大豆异黄酮,两者都有降胆固醇的作用,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非常有益。
02 豆腐+海带
豆腐中含有皂苷,有助于抑制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分解,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作用。
但皂苷能促进碘的排泄,容易引起碘缺乏。 因此,用海带、海藻和海白菜等富含碘的食物烹制豆腐是两全其美的,例如豆腐海带汤。
03 豆腐+卷心菜
卷心菜含有丰富的水分、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可以弥补豆腐中膳食纤维的不足。 白菜炒豆腐和白菜炖豆腐都是不错的选择。
治疗处方共享
用香菜和豆腐炖双鱼。
材料:鲫鱼1条、鲢鱼1条、豆腐、香菜、料酒、葱、姜、花椒粉、花椒粉、花椒、食用油、酱油等调味品。
方法:
1.将鲫鱼、鲢鱼洗净,用花刀敲打鲫鱼背,加入料酒、葱、姜、胡椒粉、胡椒粉腌制调味;
2.锅中放入食用油,将鲫鱼和鲢鱼同时放入锅中,两面煎至金黄色,加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炖;
3.当鱼汤变白时,加入豆腐块和酱油,继续炖10分钟。
4.烹饪前加入香菜。
疗效:开胃和滋养,增加食欲,强身健体。
牧羊人的卷心菜豆腐饺子。
材料:牧羊人白菜、豆腐、饺子皮、生姜、盐、鸡精、花生油、香油等适量。 像往常一样包饺子。
疗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滋阴燥。
迹象:各种出血、月经延长、月经湿透、口干喉咙、**干、大便干。
豆腐不应该吃:
虽然豆腐是有益的,但也应适量食用。
吃大量的豆腐会消耗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这会增加体内含氮废物的量,增加肾脏的负担。 因此,患有肾病、缺铁性贫血、痛风等疾病的人应控制豆腐的食用。
另外,豆腐是冷的,脾胃虚的人也要注意控制进食量。
附:豆腐的**和历史
从前秦时期的《宋书》到曹植的《七步诗》,从《喝水喝水》到《在南山种豆子》,中国人食用豆类的记录层出不穷。 豆腐作为豆制品家族的重要成员,其历史也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故事也从一个传说说起。
李时珍的《明代本草纲目》记载:“豆腐的法门始于汉朝南淮南王刘安。 ”
传说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母亲因病不能吃整颗黄豆,刘安就让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就赶点水煮成豆浆, 又怕味道淡,再放点盐水,结果凝结成块状的东西,那就是豆腐花。
淮南王的母亲吃了很开心,病情好转了,于是豆腐传了下来。
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炼丹实践中,通过组织炼丹师发明的。 炼金术士在炼金术中使用了许多矿物质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可以凝结豆浆制成豆腐。
宋代著名诗人朱习说:“种豆豆稀缺,心因疲惫而腐烂。 并自注:“传家宝豆腐本来就是淮南望书的艺术”。
当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至今仍存在争议。 这句话的由来来自物理学家朱习写的豆腐诗,“豆子的苗子稀少,心累了就烂了。 我早就知道淮王的手法,坐下来拿弹簧布。 朱习本人也作了特别说明,说世上传闻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 此后,在《本草纲目》等书籍之后,刘安发明的豆腐逐渐深入人心。
事实上,在刘安生活的秦汉时期,豆腐的记载极为罕见; 而朱习生活的宋朝两个时期,正是豆腐真正开始被广泛食用的时代。
据史料记载,在南宋临安府的街边酒铺里,就已经有豆腐汤、炒豆腐等相关菜品,用血蛤蜊肉作为配菜。
陆游还在《老派笔记》中记载了一位爱蜂蜜的长辈,他喜欢用豆腐和面筋将蜂蜜浸入食物中,经常与同样爱蜂蜜的苏轼分享吃蜂蜜的经历,后来被苏轼写成一首诗,还有著名的《安州老人蜜歌》。
从此,从皇宫的御膳到百姓家中,豆腐作为不可缺少的基本食材之一,一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花纹也从一开始的炒豆腐和豆腐汤中衍生出来,进一步衍生出煮豆腐、锅塌豆腐等不同方法。
元代学者谢应芳曾经对豆腐做出过很高的评价:老人吃肉,这和古今尊老的做法是一样的,但一旦老到没有牙齿,就算肉多了,也很难享受, 而像豆腐这样柔软可口的食物,对老年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他对豆腐的热爱不言而喻。
由于豆腐便宜、美观、酥脆、用途广泛,也开始衍生出强烈的象征意义,食用豆腐也逐渐成为节俭诚实的象征。
比如南宋初年,宋高宗与大臣对话时,说知道现在的条件很困难,而且他没怎么吃肉,经常吃蔬菜,最近混豆腐煲汤,味道不错,以示节俭和鼓励大臣。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部老实的御史,平时只吃豆腐,还得了“豆腐御史”的称号。 其他谚语,如“青葱与豆腐混合 - 一个清二白”更是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