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很难容纳大学生吗? 一位77岁的教授大声疾呼!
这位77岁的教授说,社会再发达,也很难容纳这么一大批大学生。
这位77岁的复旦教授表示,如今,中国较发达的社会已经无法利用这么多大学生了,他解释说,全国大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主要是由于各大大学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过去父母的眼光相比"天空的骄傲",逐渐演变成大量的群体,让大学生的身份不再那么特殊。
1977年,高考刚刚结束,学士学位相对稀缺,备受追捧。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导致其市场价值急剧下降,毕业生规模尚未达到顶峰。
自 23 财年以来,毕业生人数已超过 1100 万,预计 24 财年将再创新高。 这种过剩甚至导致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从事传统上被认为不太受人尊敬的工作,例如快递员和文具工,这些工作已成为最便宜的劳动力形式。
面对这种情况,77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建雄就大学生过多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即使在较发达的社会,也不可能充分利用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 这个观点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赞同,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启示,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葛教授还强调,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上大学,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一观点给了同学们更客观的认识,也引发了对教育制度和职业选择的深刻反思。
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德国等一些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也难以容纳如此庞大的大学生。 葛教授指出,随着博士生、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激烈,尤其是一些冷门专业,招聘异常火爆。 这种情况导致雇主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大学生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葛教授的话可能很刺耳,但触及了一个真正的问题: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这导致一些毕业生的就业标准降低:青北毕业生申请中小学教师,985名研究生选择城市管理。 也许这已经成为常态,但这真的合理吗?
当然,学徒制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许多大学毕业生通过学习技术技能来控制自己的未来。 我国优秀的高校众多,选择得当,发展前景良好。 学历并不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虽然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确实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虽然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但拥有名校光环的学生的优势却越来越明显。 大学生要慎重择校,争取考上名校,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总体来看,大学生就业率只有23%,可见找工作的难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应该担心,相反,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毕竟,努力提高自己是大学四年的必备条件,你应该总是有时间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