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新高铁是目前我国一次性建成海拔最高、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其中,祁连山隧道群最高点海拔3608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速铁路隧道群”。
祁连山常年夜间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深冬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上。 严寒天气给高铁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带来了重大挑战。
由于线路的地形、方向和方向不同,地基在冷热中不均匀,铁路路基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其中许多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一两毫米的高度差,但会引起列车轻微晃动, 影响乘客的舒适度,严重时还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兰州高铁基建段张掖西铁修区巡线员赵鹏涛说。
在兰州高铁基建段张掖西铁修区,有8名平均年龄小于29岁的年轻工人,负责兰新线君马场至浩门段高铁线的维护保养。 寒冬,他们扎根祁连山,抵御风雪,抗寒,用脚步丈量铁轨,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高铁列车的安全运行。
临近春节,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潮袭来河西走廊,深夜的高铁线路上,年轻的高铁轨道“微调师”宋殿阔一手拿着资料,一手拿着石笔,沿着铁轨一一标出平面图,“+3、+2、+1”,片刻后写在50米外。
高铁轨道的微调复杂繁琐,需要对轨距、水平、高度等指标进行极其精细的调整,各指标的偏差需要控制在1mm以内,任何轻微的调整都会影响其他轨道结构的变化。 有时为了调整一个轨距和一个螺栓,宋殿国需要反复修正三四次,以达到导轨高度和左右误差不超过01 毫米。
微调器“以毫米为单位,比几百斤的铁轨更真实。 寒夜里,宋殿阔和他的工人们拿着电子尺,仔细测量轨道的几何尺寸,经常躺在冷线上,努力将各种数据的误差控制在毫米以内,做了大量的“绣花工作”。
轨道微调不仅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也是一项单独的工作。 春节开后,铁路运输繁忙,作业时间紧张,任务繁重,作业中携带的工具和材料超过1000件,操作人员不得不用平板车将数千磅的工具和材料拉到作业现场, 往往在微调操作开始之前,大家就已经汗流浃背了。
为了完成当晚在天窗作业点的微调任务,“微调师”们并不在意短暂的休息,迅速将“探测器”放在轨道上,沿着轨道延伸的方向,一边推进,一边盯着仪器上方的电脑显示屏,其他操作人员根据“诊断”结果, 一步一步,用石笔在枕木上标记要调整的数据,上下,来回测量,贴标,微调,几公里的线,需要他们用脚一步一步下来。
当钢轨TQI(轨道不平动质量指数)下降到2时,钢轨的微调和验收至关重要低于0时,验收人员将推动轨道检查员进行操作回检,并反复仔细分析线路数据。 这种重复测量需要三到四次,在1公里的路程中可以来回走30,000多步,直到达到验收标准。 “TQI值越小,线条越平滑,乘客的舒适度就越高,只有当维修达到技术标准时,硬币才能站在窗户上不掉下来。” “钢轨维修区的年轻工人赵建萌说。
近日,祁连山下起了大雪,给天窗作业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作业路面积雪较大,客货无法通行,青年工人们拿起铁锹,开始分段铲雪。 寒风如刀割一般吹在脸上,过了一会儿,双手都麻木了,棉帽上流出的汗水瞬间在发梢上形成了冰条,但大家还是不顾身寒,纷纷动用人力开路。
降雪天气,给现场作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清扫赛道积雪,每隔几分钟就要清理测量小车紧固件上的积雪,我们只需要与积雪和寒冷搏斗,才拿出12分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水平,为万千乘客的安全回家路保驾护航。 宋殿阔告诉记者。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马富春、通讯员张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