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底,刚刚取得“反六方围攻”胜利的红四方面军,面对蒋介石集结的四川军和**军200多个团的“川陕会议”。
为打破围剿,开辟新的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巴中召开会议,制定四陕甘三军发展战略方针,决定把突破重点放在甘南,消灭与世隔绝的湖宗南部,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于是,广召之战开始了。 红四方面军向川陕甘边境的广元、昭华发起进攻,但广元、昭华的敌军不顾险阻顽强抵抗,双方激战数日,无法坚守。
此时,沿川滇贵边境长途行军的**红军被敌人四十万重兵包围拦截,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来回穿梭,四次渡赤水河,形势十分危急。 于是,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集结兵力,尽快逼出嘉陵江,向西进攻,引敌,对红军北上作出反应。
红四方面军在王仓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坚决贯彻**军委的指示:主力迅速西进,准备突破四川军嘉陵江防线,西进北上,向陕甘边境扩张。 牵制敌人,配合**红军北上。
嘉陵河之战即将爆发!
然而,此时此刻,红军很难强行渡过嘉陵河,因为红军准备向西推进的嘉陵河上没有一座桥,也没有一条船。
1.自然保险。 嘉陵河千里,秦岭向东连绵起伏,水深湍急。 在红军西渡的广元、昭花仓西至阆中段,河宽20万三百米,没有一座桥。 敌人察觉到红军的意图,夺取了沿海的所有船只,将其中一些劫持到西岸,并烧毁了大部分船只。 他们想让红军望江叹息,一寸都难动。
而且,为了阻止红军西进,四川军的田松尧、邓西厚在嘉陵江沿岸长期辛勤耕耘,为了防止红军西渡,沿江修建了大量的碉堡和防御工事,并密密麻麻地布满了火网。 光是赵华到宁强的二百里防线上,就有二百多墩子,差不多十步一哨,一里一堡,蓄势待发。
四川军队也布满了陷阱,在重要的渡口和滩头阵地设置了陷阱,即使红军侥幸渡河,也危险难走一寸。
河水汹涌澎湃,没有桥梁,没有船只,许多碉堡,戒备森严,到处都是陷阱。 长达数百里的嘉陵河的防御,似乎成了红军面前不可逾越的天然危险。
但敌人显然低估了红军的勇气和智慧。 红四方面军从湖北、河南、皖方千里入四川,一路上克服重重障碍,历经无数次冒险。 嘉陵河注定无法阻挡英勇的红军。
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经过研究,决定先动用突击部队乘船强行进攻,夺取滩头阵地,然后迅速以桥梁掩护后续部队的通道。
船只和桥梁成为红军强行渡过嘉陵河的关键。
没有船只,没有桥梁,红军决定自己建造!
2.造船。 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将造船任务交给了木匠出身的三十军政委,经过仔细考察,将造船地点选在了距塔子山渡口约40公里的苍溪王都。 这里山势密密,易隐蔽,便于取土料,此区历来是嘉陵江上船夫的聚集地,拥有传统工艺和精湛的造船工艺。
**邀请了一批当地的造船工人,共300人,加上红军工兵营的300多人,共计600多人,一个巨大的秘密造船基地在嘉陵江上,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建设如火如荼。
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避免炮击和飞机轰炸,安全和保密工作尤为重要。 造船基地有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准随意外出,不准生火做饭,以免暴露烟花爆竹升起的痕迹。
每个人的饭菜都准备好了,然后送进来。 此时,川北的春天还很冷,当大米从数里外送进山林的时候,已经很冷了。 于是船工和红军官兵吃了一个月的冷食,心中却充满了热情。 造船工作在僻静的山上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艘船建好,船夫和红军官兵就趁着天黑,渡过四十里山路,把船移到塔子山等渡口躲藏起来。 一切都是无声的,无缝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突击,红四方面军在王都造船基地建造了70多艘大大小小的舰艇,足以同时运送三个团的部队,同时从三艘渡口进行突然袭击。
迈出夺取海滩第一步的红军船只已经准备好了。
3.竹桥。 但是在海滩之后,强大的十万大军再次过河的桥梁呢?
在嘉陵河上架桥,水深湍急,不仅难,而且目标太大,一旦被敌人发现,被敌机轰炸,所取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
红军迫切需要一座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成的简易桥梁,会有吗?
上天眷顾红军,正好嘉陵河当地的船夫会用竹子做一座简易的竹桥。 竹桥工艺简单,材质是川北随处可见的竹子,可在当地使用,跨江竹桥可分段制造,便于隐蔽。 过河时,可以通过固定并用支架连接来使用。
竹桥简直就是红军渡河的量身定做的神器,他解决了十万大军过河的最大难题。
在开工建设造船基地的同时,竹桥的建设也同步进行。
在离河不远的竹林里,苍溪县、浪南县的苏维埃组织了500多名竹匠,开始同时建造三座竹桥。
这500人是活跃的船工和农民,其中许多人的亲戚都加入了红军,这次任务是他们自愿报名参加革命的实际行动。
竹桥生产工艺虽然简单,但竹桥构件运输并不容易,因为建桥基地距离嘉陵江20公里,所以将横跨嘉陵河的三座竹桥运到河边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朗南县水关镇的王先福是著名的竹条专家,他也是红军的家属,他的四个儿女中有两个加入了红军,他还动员了十几位熟悉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共同参与到修竹桥的艰巨任务中来。 他们每天自带工具和干粮,遵守严格的保密规定,在保密状态下默默工作。 横跨嘉陵江的三座竹桥,是他们用冷干粮悄悄完成的。
第四,水军。 除了船桥,抢滩登陆的操练也是强行渡过嘉陵江的必修课。 因此,在造船建桥的同时,渡河登陆的训练也如火如荼。
东河,嘉陵江东岸的支流,在王仓长潭大坝的古渡口。担负突击冲锋任务的部队冒着早春的寒风和冰冷的河水,昼夜不停地进行游泳、潜水、划船、水战等演习,如集体强行渡河突击演习、冲滩登陆、巩固登陆阵地、火力掩护后续部队登陆等。 毫不夸张地说,他们是中队最早的两栖作战部队——海军陆战队。
此时,还是三月初,川北的天气寒风凛冽,水冷如刀,但这丝毫没有阻挡红军的训练热情。 红军官兵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冰冷的海水和寒浪中一闪一闪,来回穿梭,像初春醒来的龙一样,进行着过河前的最后锻炼。
小船、竹桥、水军,万事俱备。
5.强行越境。 1935 年 3 月 28 日。 嘉陵江水面雾蒙蒙的,五米外看不清人。 天堂是美丽的,这是强行进攻的最佳时机。
9时,红四方面军总司令下达强行渡过嘉陵江的作战命令,沿江秘密布置的迫击炮、重机枪已一连不加掩饰,一起向对岸轰击。 敌人的碉堡和射击点一个接一个地被摧毁和压制。 随后,红军同时向仓西市南部的塔子山、仓西北部的元溪口和阆中北部的剑溪口三艘渡口发起进攻。
西岸的四川军猝不及防,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红军一下子就拥有这么多的战舰,神兵竟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三个渡口同时匆匆忙忙,敌人不堪重负,杂乱无章,渡口的滩头阵地很快被红军占领。
巩固着陆位置后,在河边的竹林中诞生了一段竹桥,像龙一样被扔进了河里。 王先夫等人赶紧用一根水平竹筏作为支撑,将几座竹桥一座一座连接起来。 很快,横跨东西方的竹桥横跨嘉陵江,护城河成了一条大道。 红军第二纵队像龙背一样踩在竹桥上,轻快地冲向......在对岸。
敌河防总司令田松瑶得知红军三路突破,攻占了几个渡口和滩头阵地,他猜想红军的后续部队一定没有这么快的渡口,于是迅速派出整个师团对红军在塔子山的主渡口发起反击, 企图将尚未站稳脚跟、逆水作战的红军赶入嘉陵江。敌人蜂拥而至塔子山渡口红军阵地,红88师第1师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一时间形势危急。 但让田松瑶没想到的是,红军第二梯队第八十九师,竟然踩上了竹桥,迅速渡河。 进攻是从敌人的侧翼和后方发起的,反而形成了对敌人的侧翼攻击,敌人很快被击溃,红军巩固了滩头阵地,源源不断的红军在竹桥上冲过河。
在随后的几天里,红四方面军的10万士兵全部渡过了嘉陵江。
舰船、竹桥、海军陆战队,这是川军江防司令员田松耀、邓希厚万万没想到的。 凭借他们的勇气、智慧和纪律,红军在近在咫尺的敌人的眼皮底下做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过河的狂风暴雨,竹桥过桥的闪电,一切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协调得天衣无缝,他们认为坚不可摧的嘉陵河防线瞬间崩溃了。
十万红军渡过嘉陵江,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原来的川陕根据地,开始了新的旅程。 他们一路向西走,他们像竹子一样,他们赢得了连续的战斗。 到4月21日战斗结束,他们先后攻克了阆中、南南、建阁、招化、梓通、青川、平武、张明、北川等九个县城,东控嘉陵江,西控北川,南控梓通。 它到达北部的四川和甘边的广大地区。 敌军共歼灭12个团,1万余人,不仅打破了蒋介石的“川陕会议”,开辟了大量新的根据地,还牵制了敌军183个团,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北上。
木舟竹桥是红军用纪律、勇气和智慧凝聚的水上巨龙。 护送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开始了长征。 它们是红军前进和胜利的基石,是红军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象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