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北京各区出入境接待大厅里,为孩子申请港澳通行证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即将参加一场代号为“DSS”(大师)的神秘活动。 1月初,关于“希望杯”、“华杯”等小学奥林匹克“杯”的密讯再次活跃在家长群中。 订票、酒店、申办港澳通行证......在培训机构的“牵线搭桥”和“指挥”下,家长完成报到、缴费、行前准备等前期工作。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明确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和竞赛,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成果与中小学招生挂钩的行为”。 2019年以来,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生竞赛实行白名单管理,新闻中的几届小学奥林匹克杯不仅不合规,还多次被教育部点名禁止。
尽管如此,一些竞赛组织者并没有停止,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各种“黑竞赛”更名更替,打着“科研旅行”的幌子,将学生集体“打包”到保密的考试中心,考试结束后又被拉回来。 这大大减少了相关政策,加剧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
为什么“黑种人”一再被禁? 长期以来,竞赛奖证一直被家长视为初中“落地”、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筹码,因此热度丝毫没有下降。 奥林匹克竞赛的“含金量”受到很多学校的重视,虽然国家一再下令并严格禁止奥林匹克成绩与升学和班级安排挂钩,但实际上还是脱节的,奥林匹克经常上演“换背心”的游戏。 以上消息中参赛的孩子们主要来自初中组,比赛证书会写进初中简历——据家长说,“如果有硕士奖,可以'横着走'。 ”
整顿“黑种”的关键,是彻底切断它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只要各类比赛对学生和家长还有“用处”,培训机构自然会千方百计地创造“机会”。 例如,据报道,从期末考试后到杯赛前的时间,许多机构为奥林匹克竞赛设置的短跑班和突击班都已满员。 提高整改效果,相关部门需要主动出击。 一方面要加强对“小升初”等招生环节的监管,引导学校落实招生政策; 另一方面,要依法查处逆风犯罪的培训机构,以树立榜样。 日前,教育部、公安部已经明确表示,“大师赛(DSS)”、“希望杯(XWB)”和“华杯(HBS)”均属违规举办的“黑比”,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希望此举能有效遏制相关乱象。
客观地说,奥林匹克并不适合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内容,除了相关方面的规范整顿外,家长也要回归理性,根据孩子的兴趣仔细考虑,少盲目随波逐流而无效内卷,更不要拔出幼苗来促进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