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人民日报网舆频道。
李一玲. 近年来,“减轻教师负担”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痛点和难题。
事实上,“减轻教师负担”的步伐多年来从未停止过,也并非没有政策举措。 从第一层到地方层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倡议。 2019年,中共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2022年,**教育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禁止向学校分配“增风”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指导性任务的通知, “评估”和“晋升”......但为什么教师在社会问题上仍然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从宏观层面全面部署减负措施,到微观层面对加重教师负担的具体事项出台明确禁止,再到各地出台的“教师减负”清单,都体现了“教师减负”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减负清单一目了然,加负工作扎扎实实”,甚至“越减越胖”的现象;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利用“减负文件”落实“减负文件”, “具体规定”落实“具体规定”,又用“形式主义”来对付“形式主义”,让教师苦不堪言。
大量的社会事务压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呈现出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的趋势,而学校作为一种相对薄弱的组织类型,面对这种转学转学的趋势,更是难以抗拒。 换言之,缺乏落实减轻教师负担的措施,与社会层面的形式主义问题密切相关,毕竟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社会环境中。 行政系统的任务和负担一一转移到教师身上,把沙子聚成一座塔,成为教师难以承受的负担,挤压着教师履行教育人的主要职责和主业的时间和精力,表现极为突出。
实施不力也是由于缺乏对相关措施的强有力的惩戒机制。 因此,要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切实发挥督促“长牙”作用,将“教师减负”实效纳入各级教育职责履职考核体系,督促各地切实落实减负清单, 对落实不成效的,认真查处,督促整改落实。
调查显示,“教师减负”配套政策改革缓慢、人员短缺、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需要提升,也是教师负担难以减轻的原因。 调查中,各界一致认为,减少教师承担的社会事务,就是留给教师更多的时间教书育人,巩固和扩大“双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精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总而言之,各地在实施“减轻教师负担”工作中,要杜绝形式主义,扎实做事,长期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把校园打造成读书教的净土。
相关阅读:人民网“教师减负”三条评论之一:谁懂不了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