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不仅是春节的最后一站,也是农历新年第一次能看到满月的夜晚。 自古以来,就有提着灯笼赏月、过元宵的习俗,所以元宵节又称“元宵节”和“小新年”。
元宵节当天,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一家人欢聚一堂,仿佛还在庆祝春节,一系列经典美食也将依次展示,继续延续新年的欢乐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说到元宵节,能想到的只有吃糯米团或煮元宵节。 其实,中国南北幅员辽阔,在几千年的饮食文化进程中,有无数的本土小吃。 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当然不仅仅是吃饭团,还有许多美味佳肴。
甜点:糯饭团、年糕、八宝米饭。
当然,元宵节对于一碗汤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许多情况下,它几乎是彼此的同义词,但它们也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和制作方法。
简单来说,元宵节就是把馅料放在糯米粉里旋转摇晃,逐渐“卷”成一个圆球,同时把饭团捏在手里“包”起来。 “包好”的饭团的质地比较致密,易于储存和冷藏,而“卷”元宵的表面容易出现小孔等不规则形态,不方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和冰箱保存,所以讲究新鲜制作和食用。
汤圆常被用作结束年宵的甜点,寓意新年团圆,事情圆满,一家人幸福甜蜜。
年糕也是农历新年期间经常食用的时令食品,又称“年糕”。 “蛋糕”的意思是“高”,意思是生命高于一年,优于一年。 这种做法还遵循了各个地方的特点,如苏州的桂花年糕、山东的红枣年糕、北京的百国年糕、广东的**椰奶年糕等。
还有一道经典的时令甜食,也是用糯米做的,就是八宝饭。 “八”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数字,传达着对财富和好运的渴望。 至于八宝米用哪八种食材,其实并没有全国统一的结论,但一般少不了莲子、红枣、大麦米、绿红蚕脯等,大部分都是甜食材,也被赋予了意义,比如莲子寓意“贵族子弟早生”“婚姻和睦”, 大麦代表“长寿”和“高洁净度”,绿色和红色丝绸代表“祝福”和“喜庆”。
主食:饺子、馄饨。
曾几何时,饺子只出现在冬天临近年纪的餐桌上,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刚煮好的饺子热气腾腾的,越吃越尝过年的味道。 如今,饺子不仅限于节日期间享用,而是到了新年,吃饺子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殊意义。 据传,明清时期,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在百姓中十分普遍,从三十年代到元宵节,吃饺子强调“更老”和“新旧交替”。
如今,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以南地区在元宵节期间吃馄饨的习俗依然盛行。 馄饨和饺子属于近亲,都是形形像锭子,按照吴语有“斗彩”和“豆腐”的意思,馄饨的谐音是“泥囤”,就是祈求农夫来年丰收,家里满是粮食。
肉类菜肴:肉丸、鱼、鸡肉。
肉丸是许多家庭平日不做饭的传统菜肴,但到了新年庆祝活动,他们会做饭。 肉丸有肉类和素食两种菜肴可供选择,包括各种当地口味和食材偏好。
肉丸的经典美食是属于红烧狮子头和四大幸福球,前者归于淮扬菜,后者归于鲁菜,两者的制作看似相差不大,但顾名思义,四大幸福丸自然限于四个,代表着祝福, 庐、长寿、幸福的四福。
鱼是元宵节饭桌上最讨人喜欢的食物之一,也就是所谓的“每年盈余”。 全国各地有无数的鱼肉美食,有黄鱼烤年糕、江浙松鼠鸳鳜、四川豆瓣鲫鱼、广东清蒸宝鱼、两湖辣白钓,更还有各种家常风味的红烧鲫鱼、红烧鲤鱼等。
新年对于一只“吉祥”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汤里用整只鸡,除了份量的考虑,也充满了家人分享的善意。 此外,东北的名菜,蘑菇炖鸡、新疆**鸡、四川麻辣鸡、广东白切鸡、酱油鸡等,过年每天都吃,吃得不厌其烦。
油炸食品:春卷、莲藕盒、麻花、煎饺。
春节的一大亮点,就是油香味十足的油炸食品多了,春卷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西晋的《风土志》中就记载了春卷,再经过不断演化,到元代文献记载了酿、炸春卷的出现,很多地区至今仍有过年不包春卷的习俗。
春卷源自传统影响,不以牛、羊、猪为主要配料,而是选用山茶、豆芽、韭菜、韭菜、芹菜、胡萝卜、春笋等时令蔬菜,并加入肥瘦肉、鸡丝、虾、豆腐干、糯米、粉丝等,增加口感和口感。 上海的三丝春卷、扬州牧羊人白菜春卷、粤式虾春卷等,都展现了不同地区的饮食特色。
盛产莲藕的湖北,有过年吃炸莲藕夹的习惯,又称“炒莲藕盒”。 “莲藕”与“莲”相连,意为“好运”。
捻也是过年常见的油炸之物,是将两面拧成一串,放在油锅中煎制而成,形状细长,所以意为“长而长”。
在广东,煎饺子在元宵节期间更为常见。 炒饺在北方和其他地方被称为“马团”,四川地区被称为“马元”,虽然名称不同,但类似的数字在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
炒饺子和饭团一样,都是用糯米做的,高温煎炸后,鼓起的体型呈几何级数增大,在粤语文化中发音为“喜发”,由此衍生出“炒饺子金银满”的意思,具有引富的属性。
元宵节过后,人们不得不为新年奔波。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做生意的人比较多,所以元宵节吃生菜的传统在南方地区很受欢迎。 莴苣与“赚钱”是谐音,元宵节吃莴苣意味着生意全年都会发财。 此外,富含维生素和叶酸的莴苣,作为节后刮痧的油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