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9-3油田位于辽东湾北海地区,是我国最北端的海上油田,水深最浅,冬季冰情最严重。 在今天的《新年行草根》中,记者走访了海上的钢铁巨人,以及巨人背后的一群人。
2月,渤海辽东湾的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渤海最北端的油田被无尽的海冰包围。
此时,在离甲板不远的地方,“滨海608”号油轮正挣扎着向平台倾斜,准备进行第一次出口作业,但由于海冰流速的影响,停泊无法完成,而在它周围,三艘破冰船正在加大马力,继续破冰。
春节期间,60多名员工坚守平台。
中海油锦州9-3油田出口主管黄浩生:第三艘船也出现了,刚才我问了一下船,现在阵风接近8级。
沉重的海冰积聚在油轮和平台之间,如果不加以控制,累积的力足以移动7的直径5厘米的系泊缆绳断裂,破冰船在船尾启动螺旋桨,小心翼翼地用水流冲走碎冰,重复多次后,油轮终于稳稳地停靠在平台一侧,出口正式开始。
中海油锦州9-3油田厂长饶东东:现在我松了一口气,出口经营是小考验,但到了冬天,对我们来说却是大考验。
每年冬天,这里都伴随着海冰的冲击和海风的呼啸。
17000平方米的甲板上布满了复杂的管道、电缆和数百套油气生产加工设备,从结构精密的汽轮发电机组到高出海面约20层的起重机,维修团队每两个小时就要对所有冰点进行一次详细检查。
中海油锦州9-3油田机械师李申浩:风特别大,呼吸困难。 我们每年都要经历这个,每个人都在坚持,所以我们与冰共舞。
记者带着笼子,和操作人员老庚一起乘船出发,一路向南,来到一个无人平台。
锦州9-3油田的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无人平台会通过管道将**输送到中央平台的储油罐,但在这样的冰期,为了保证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老耿每周都会在这里驻扎两天。
中海油锦州9-3油田运营人员耿庆贤:360度海景房吧?
记者:海景挺大的,房子挺小的。
每隔两个小时,老庚就要检查井边的所有电表。 在寒冷的天气里,一些小东西,如松动的螺丝或管子的一点点冻结,都会导致异常。 去年,老庚一连守了七天站台,休息的时候画了这面国旗。 今年的春节,老庚特意把春联贴在身上,他固执地觉得,就算只有一个人,大海**也不能没有新年的味道。
中海油锦州9-3油田运营人员耿庆贤:这里离陆地很近,40多公里,可以看到陆地的璀璨灯光,尤其是那个时候,有时候会想家。 看看家的方向,这样想。
记者:我觉得我们的眼睛都红了,我们什么也没说。
中海油锦州9-3油田运营人员耿庆贤:确实,我们习惯了这个行业,怎么说呢。
老耿和他的同事们总是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他们习惯了日晒风,冻寒交加,远离城市......但每当他们少谈习惯、少谈家庭聚会、多谈时,他们的眼睛就会立刻显露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想法。
这个春节,当人们奔向家乡的方向时,又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员工赶回海边报到。
记者:还有一把吉他,这把吉他是属于谁的吉他的,是你的吗,你为什么还带吉他?
中海油锦州9-3油田实习操作员白鲲鹏:过年了,大家一起唱歌、坐在一起过年,玩得很开心。
中海油锦州9-3油田实习操作员石炳旭:我是乌鲁木齐人,也是新疆人。
石炳旭和白鲲鹏去年大学毕业后一起来到“朝九晚三”,每次轮班都要连续在海上待28天。 小白的背包里,有父母塞进去的他最爱吃的果丹皮,冰旭从爷爷奶奶的包里拿出了年钱。
记者:你刚才把钱塞进去了吗?
中海油锦州9-3油田实习生操作人员石炳旭:是的,爷爷奶奶很强硬。 这是可以通风的吗? 五百美元,每年给我们。
当他们去上班时,他们在家人眼中还是孩子。
9-3 “他们年纪大了,在寒冷的冬天里维持了25个安全生产,他们还年复一年地与天气、海冰和自己的采矿法作斗争。 去年,通过稳油控水、微调等一系列生产措施,激发了油井的生产潜力,老油田又回到了日常生产的阵营。
中海油锦州9-3油田实习生操作人员石炳旭:我们一批一批来到这里,石油也一批一批从底层出来,创造价值,就是证明它还有实力,能奋斗,我们在这里是这样,石油在这个地方也是这样。
每天早会,我都会坐在门口靠墙,面前的是一位很高级的主管,我已经数不清多少天早会前会拿出手机,翻看妻子和孩子的**,他应该也想家了。 ”
这是石炳旭在手机里写的一段话,这是他来到“朝九晚三”,前28天的第一次轮换。
中海油锦州9-3油田见习操作人员施炳旭:这是我出海的第一个28天,但不知道是不是他,他们的第一个,几十天甚至几百个28天。
家很远,在梦里,在我心里,在这片冰海上,总有一群人坚守着。
石炳旭的日记里,他们也想家了,但要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为渤海油田产4000万吨而奋斗。 在我所在的锦州9-3站台上,有这样一群人,在我看不见的广袤海域,有上千名前辈在驾驶。 我们这一代人要自力更生,也要把爱国主义、责任感、奋斗精神、创新精神铭刻在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