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国家**开始了一项重要举措,即从德国引进先进的**设备。 与此同时,德国派出的军事顾问团也开始了对国民党军队的重组。 围绕弥补火力上的短板,他们提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建议:将少量先进火炮编成独立的炮兵旅或炮兵团,统一使用,以加强火力的集中部署,从而更有效地支持作战行动。 自1935年3月以来,他们开始重组**中的炮兵部队,并根据火炮类型对其进行分类。 此举共涉及两个团的四个炮兵旅、五个独立炮兵团、两个独立高射炮兵团、三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兵营和独立重迫击炮营。 此外,一部分炮兵被编入少数精锐调整师。 当时,独立炮兵武器的火炮主要由博福斯75毫米山炮组成。
第 1 炮兵旅和第 2 炮兵旅各装备了 48 门瑞典博福斯 75 毫米山炮。 这门博福斯M1922 75毫米山炮在20世纪20-30年代享有盛誉,被誉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山炮之一。 它以其巧妙的设计、坚固的枪架和正确的**而闻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表现出出色的性能,赢得了各个团队的赞誉,使其销量远远超过施耐德和斯柯达等竞争对手。
这种山炮的口径达到20倍,总重量达到785 kg,而炮弹的重量为65公斤。 在西亚和中东,土耳其和伊朗甚至用驴子和骡子来搬运这些博福斯山炮,以降低运输成本。 另一方面,欧洲和南美洲的国家更喜欢使用马匹进行运输。 然而,南京人民**抱怨说,中国的骡马无法携带博福斯山炮的零件。 尽管博福斯表示愿意向中国提供有关M1922山炮的技术信息,但南京民民**没有采取行动复制它。 尽管国民党购买了大量的博福斯山炮,但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炮兵技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此外,克虏伯生产的75毫米野战炮也是当时的重要装备。
第 6 炮兵旅装备了 72 门德国克虏伯 75 毫米野战炮,口径为 75 毫米,枪管长度是口径的 29 倍,最大射速为每分钟 9 发,有效射程可达 12,300 米,总战斗重量为 1,524 公斤。 75年问世的克虏伯1903毫米野战炮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第一批360火炮由罗马尼亚购买,其他国家纷纷效仿。 当时,清朝和日本也是这种大炮的使用者,后来两国都模仿并长期使用。 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装备了多门来自不同地方的75毫米野战炮。 尽管这些野战炮的性能相似,但在质量方面,德国克虏伯原装产品始终是最好的。 据史料记载和原第51师官兵的回忆,该师装备的克虏伯1903型75毫米野战炮是在清末购置的。
辽宁制造的14式77毫米野战炮也是该旅武器装备的一部分。
第8炮兵旅现在装备了东北兵工厂的辽14式77毫米野战炮,共有72门火炮。 这把枪的口径是7768 毫米,枪管长度为 30 倍口径。 它的战斗总重量达到2250 kg,而炮弹的重量为8 kg。 最大射程可达11400米,射速为每分钟10至12发。 运输方式是6匹马。
这些炮弹是由沈阳兵工厂于1925年生产的,但实际上,它们是以使用提供的材料加工的形式组装的。 320 门火炮的部件是从欧洲进口的,沈阳兵工厂在 1924 年至 1931 年间总共生产了 300 门这样的火炮。 在当时的中国**阀门内战中,辽14式77mm野战炮是射程最远、性能最好的野战炮之一。
辽-14野战炮是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火炮之一。 它使用了管状后退枪,射击时相对稳定。 枪架安装在曲轴上,曲轴弯曲得更靠近地面,从而减少了暴露并提高了稳定性。 此外,辽-14野战炮的精度也非常好,不逊色于抗日战争期间的美援和苏援炮兵。
此外,日本的38式75毫米野战炮也是一种备受瞩目的火炮。
第 4 炮兵团和第 6 炮兵团各装备了 36 门日本 38 式 75 毫米野战炮。 该枪的口径为75毫米,枪管长度为口径的30倍,有效射程为8350米,而总重量约为947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38型75毫米野战炮最初是基于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 1904年,日本以400万日元的价格从德国购买了400门成品枪和400门火炮,随后于1905年(明治天皇38年)运往日本。 当时,这种火炮与当时其他同口径的野战炮相比,基本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尽管如此,与采用炮兵魔法技能并配备液压卷收器的法制火炮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生产,并与日本陆军一起装备,成为旅和师部队的重要火力支援。 同时,国**也从日本进口了一批这种火炮,后来又成功复制了廖13式75毫米野战炮。 据可靠记载,国**炮兵团第4团、第6炮兵团都装备了这种38式野战炮,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14 150毫米榴弹炮是另一款值得关注的火炮。
炮兵第8团和炮兵第17团分别装备了东北兵工厂仿制的16门辽14式150毫米榴弹炮。 该枪的口径为150毫米,有效射程为5900米,总重量达到2250公斤。 辽14 150毫米榴弹炮是日本东北兵工厂仿制的38年150毫米重型榴弹炮,是该厂生产的所有桶装火炮中口径最大、威力最大的产品。
第 9 炮兵团共装备了 28 门法国施耐德 75 毫米山炮。 这门山炮的口径为75毫米,总战斗重量为667公斤。 其高低射击边界为-12度至+22度(低轴至+40度(高轴),左右射击边界各为5度,初速为每秒440米,最大射程达到9600米。 在法国陆军中,施耐德 75 毫米山炮通常配备炮兵营以支持团级部队的行动。 虽然这把枪重达677公斤,但它仍然可以被马和其他牲畜拖曳和移动,并一直使用到战争中期。 然而,该枪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进口数量有限。 抗日战争爆发前,广东军队通过外国公司从法国进口了一批这种枪,全部供应给第九炮兵团。 久而久之,由于零件短缺和战损,其数量逐渐减少,因此逐渐降级为二线装备。
SFH18 150mm榴弹炮是另一种备受关注的火炮,第10机械化炮兵团和第14机械化炮兵团各装备了24门德国L 32 SFH18 150mm榴弹炮,德国L 30 SFH18 150mm榴弹炮各有24门。这批枪是国民1934年从德国进口的**,总共有24支枪,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 当时,**这批榴弹炮的要求是射程达到15公里,而30倍口径的SFH18的射程只有13公里,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莱茵金属公司专门为中国设计了这款32口径的150毫米榴弹炮,最终在几家制造商的竞标中脱颖而出。 这种榴弹炮在中国被称为“32乘以15厘米重型榴弹炮”,简称“32乘以15榴弹炮”。
进口喷枪与SFH18密切相关,因为莱茵金属也是SFH18的制造商之一。 然而,这次介绍经历了很多曲折。 由于德国国防部和经济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1935年春天,国家**订购的24门150毫米野战重型榴弹炮的交付被禁止进入中国。 政府下令这批重炮组建重榴弹炮团,但由于德军延迟交付,这一计划一再推迟。 幸运的是,德国人终于在1936年底交付了货物,国民党陆军摩托化重炮兵团(即第10炮兵团)成立,比原计划晚了近两年。
第 11 机械化炮兵团和第 13 机械化炮兵团分别携带德国 L 31 LeFH18 105 毫米榴弹炮 16 门火炮和德国 L 31 LeFH18 105毫米榴弹炮24件。 这些枪的口径为105毫米,重量为2665 kg,每发炮弹重约14枚97公斤。 它的最大射程为 10,675 米,射速为每分钟 4 至 6 发。 枪支是使用机械化牵引运输的。
抗日战争期间,德军勒.FH18 105毫米榴弹炮在淞湖战役、徐州战役、武汉战役和兰丰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还从德国进口了亨舍尔TYP33G1牵引炮车和梅赛德斯-奔驰L3000弹药运输车,以及德式瞄准、指挥和通信设备等配套设备。
这两个炮兵团的官兵组成了精锐集团,其主要指挥官分别在德国陆军炮兵学校、英国炮兵通信学校和巴黎炮兵军械专门学校接受过训练,被称为“海归”。 可以说,除了装备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的第10团和第14团外,这两个炮兵团是最精锐的。
LEFH-18 105毫米轻型榴弹炮以其出色的性能和耐用性而闻名,是当年德国炮兵的主力。 这种枪的出色性能使其能够与日本91型105毫米野战榴弹炮充分竞争。 早在 1934 年,国民**就从德国购买了 36 支这种类型的枪支。 然而,当时国防军还没有配备这种枪支,因此没有同意出售。 同年,国家**购买了另一门LEFH18 105毫米榴弹炮,使总数达到40门。 直到 1936 年,国家**才再次购买了 60 门 105 毫米轻型榴弹炮。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只有4门火炮成功交付中国。 淞湖战役后,百姓们感到火力不足,再次紧急从德国购买了36门105毫米轻型榴弹炮。 在日军的压力下,德国仍然顶住了困难,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将这批火炮紧急运往中国。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火炮主要在德国和日本生产,最先进的两门榴弹炮,即SFH18 150毫米榴弹炮和LEFH-18 105毫米轻型榴弹炮,都是德国制造的。 此外,75毫米山炮主要基于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及其衍生产品。 然而,随着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不久后,中德之间的军事合作被迫中断,德国的第一条装备和火炮链受到影响。 在随后的战斗中,该中队的炮兵遭到日军炮兵的严重压制。 直到抗日战争中后期,苏美两国的援助才逐渐到来,我军炮兵的骨干才转变为苏美制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