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岳(陕西师范大学)。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开平教授在接受全球人节目《张口》采访时提到,我们的教育在理想和技能之间是完全不平等的。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无一例外,都是幸福的生活,”教授说。 你说你的孩子现在应该学什么,那么你就要学会赚钱的能力和工作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都是关于工人的,我们真的不教如何快乐。 ”
有网友评论说,“孩子想快乐,父母也快乐,但走出学校后,社会让他们快乐吗? 大多数网友都秉持“要想幸福就要有钱,要想精神幸福,就要有物质基础”的观点。 虽然这种观点在当今消费驱动的社会中是可以理解的,但关注“幸福”本身的深刻内涵也很重要。 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源泉,幸福的源泉有很多,引导生活的不应该只是利润。
重点是,一个人的一生是花在追求无穷无尽的物质基础上,还是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发现物质基础是通往幸福之路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不断努力积累财富? 大多数时候,现在的人们模糊了事物的焦点,认为幸福需要丰富的财富,却忽略了幸福本身有多种形式。 家庭和睦是幸福,学业成功是幸福,你想要的是一种幸福。 生活应该以爱为导向,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
教授的这句话警觉了无数家长,整天给孩子灌输“努力学习,不吃亏”的念头和压力,实质上是经历过那段时间后,发现社会的“打”让他们“吃了沟,长了智”,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本读书是最快的捷径”。 我曾记得网上有一句“金句”:离开学校后,再也没有能通过努力取得成绩的事情了。 正如教授所说,教育教的是如何努力工作,如何为他人工作,而不是如何快乐,如何追求爱情。
换言之,以爱为导向,以幸福为目标,你所拥有的生活一定是你想要的生活,自然是你认为“幸福”的生活。 最后,“要想快乐,你需要物质基础”的“神话”是弄巧成拙的。 近年来,旅居、背包旅行和公路旅行已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生活方式,他们无疑是幸福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很多钱。 在《新周刊》的报道中,30岁的小芙和丈夫外出“流浪”了100天,过着远离北京的随意生活。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爱”引导生活和“快乐”导向行为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