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带一路》系列蓝皮书发布,其中《“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发展报告》系统展示多维度传统医药合作成果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 十年来,中医药与医疗、教育、科技、文化、工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近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纽带、绿色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国—东盟发展、中非发展、中非发展、 以及中国-拉美的发展,系统阐述了“一带一路”倡议在相关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合作方面的发展成果、启示和未来展望,并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发布。
对于《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发展情况报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宇表示:“该报告是一份深入的研究报告,突出了中医药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中国中医药的国际化。 报告梳理了世界中医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的挑战和机遇,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和展望。 ”
构建制度保障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报告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取得的成就。 目前,中医药已遍布19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超过30万名中医师在中国境外开设了8万多家中医诊所。 中国已与14个共建国签署传统医药合作文件,8个共建国在本国法律法规范围内支持中医药发展,3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已投入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伯远认为,这些积极发展,离不开政策、法治体系作为制度要素的优化、升级和迭代。 中医药政策法治环境建设,在制度规范和赋权人民共同建设国家健康保障、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副主任李江斌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已被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政策所接受。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亚洲、中东欧、大洋洲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制定和颁布了与中医药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中药特殊管理制度。
土耳其、匈牙利、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阿联酋、菲律宾、新西兰等共建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中医药相关政策法规,其中匈牙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西兰等国家纷纷出台中药专项管理制度。 2017年10月,俄罗斯通过了一项法令,允许种植43种药材。 2018年10月,中匈两国联合成立“中东欧中药种植研发基地”,在匈牙利培育了10多个药材品种。
这些法治建设成果,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传统医药领域体系的结晶,也是各国凝聚起来迎合国意的重要社会共识。 “张伯元说。
此外,多边、双边和地方合作机制也成为中医药发展的“舞台”。 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等多边平台,国家相关政要亲自推动纳入议程,发布倡议,成立“中医药产业联盟”,为中医药交流合作与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中医药合作高层沟通渠道。
深化民心相通,中医药惠及海外百姓
上午8点30分,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卡图拉医院中医门诊部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候队伍从前台一直排到走廊外。
一位名叫萨洛莫的面瘫患者第五次来看他。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中医时,他说,在此之前,他也去过其他医院,但效果并不明显。 在接受4次中医针灸**后,他因面瘫而无法动弹的脸终于能够比以前更清晰地微笑和说话。
中医改变了我的生活,我非常感谢中国医生。 他说。
2022年3月21日,由中方援建的柬埔寨科斯玛中柬友好医院正式交付。 在该医院的基础上建立的柬埔寨公立医院的第一家中医门诊也正式开业。 如今中医科已成为“明星门诊”:门诊量居全院第一,柬埔寨患者占比超过40%。
许多科威特患者在结束后成为中医迷**,不断称赞针灸的疗效,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我们的中医诊所拥有源源不断的患者。 “不。
吉林省第四批、第七批、第八批赴科医疗队成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说,医疗队通过针灸、拔罐、穴位敷料等方式向当地人民推广中医药,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
随着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共建国患者对中医药产生了“依恋”。
报告指出,中国已向坦桑尼亚、科摩罗、加纳等40多个国家派遣了400多名中医药技术人员,积极支持非洲国家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青蒿素类药物已成为全球抗疟药物的主要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由科摩罗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消除疟疾工程”,帮助科摩罗实现了病例数减少90%以上的奇迹。
李江斌认为,中医药得到“一带一路”国家政治领导人的支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关键是中医药仍然具有西医药无法具备的优势,可以解决其他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增加人们的健康和福祉。 因此,让当地百姓“喜欢用、买得起、有用”,是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的根本动力。
李宇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 “伟大医诚”精神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和中西医药融合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核心,这一核心将继续为中医药的国际发展提供活力。
加快标准建设,绘制中医药“出海”的广阔蓝图。
中医出国时首先要考虑标准问题,没有标准,就像是语言障碍,沟通困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新阳认为,在多年的推动下,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需要支持更多的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形成高层次的证据链。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相继颁布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
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了源自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促进了中医药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200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药技术委员会(ISO TC249),正式发布中药原料和传统加工规范、成品中药、中药医疗器械、中药信息等领域的102项国际标准。
李煜认为,加快中医药“走出去”,需要科技和标准双管齐下。 我国等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建设技术转化中心,加快中医药产品境外注册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医药在世界推广应用,通过科技和科技促进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化。技术合作,通过制定标准提高中药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医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广阔。 中方将携手共建国家,加强对话交流,加快务实合作,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增强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活力和动能,谱写构建人人健康共同体时代的新篇章。
李煜表示,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灿烂和大国的责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合作,中医药在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与融合,深化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注入动力,引领我们共同探索中医药的无限可能。
*《中医药报》2024年2月8日第一版记者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