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9 佛教说死是死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2-03

佛教的无神论和相互依存的决定论似乎并没有使人们对它失去信任,也没有对信徒的信仰造成不可接受的损害。 不仅如此,佛教还提倡无私的教义,这是佛教思想的另一个奇特极点,我的承载者归根结底是人的灵魂,如果没有我作为主体,显然人就不会有灵魂,这种命题对于任何其他宗教来说都是致命的,如果人没有灵魂, 而肉身是不朽的,人怎么能达到永生的理想呢?如果一个宗教不能承诺永恒的存在,它最终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解决无私带来的困境,佛教发展出了极其深奥的理论和众多的宗派,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乘意识是为解决无我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最复杂、最难以理解的宗门,即便如此,由于无私带来的致命缺陷,智慧佛教往往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许多地方,这似乎是牵强附会和武断的。其实,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人类非理性幻想的产物,没有一个能经得起理性的考验,所有的神迹和预言都无法证实,但这些并不妨碍人们对宗教的虔诚,人们之所以愿意相信宗教,并不是因为宗教是可理解的或理性的, 但能给人带来永恒不朽的希望,这就足够了。但是,佛教是“推理”的宗教,如果无私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其整个理论的基础就会动摇,这将导致不可预测的结果,佛教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佛教认为,人类只是五蕴中不断变化变化的身体,而决定五贱身体命运的,是十二业法则,没有人被十二业困住,在这生死链中,从头到尾都没有“我”作为承载者, 凡事都是因缘结合,当然不会有个人人格或自我认同的问题,佛教坚持认为,如果一个人执着于“我”的存在,这就是自我把握,无明,即无明,人生苦海之所以无边无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把五蕴之身误认为是五蕴的存在真实、不变的“我”。 佛教认为,自我的概念就像火焰一样,是一种在瞬间生灭的幻觉,不仅人没有自我,而且万物也没有自我,佛教称之为自性,也称为空性,万物没有自性,即万物没有不变的本质或本体,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有一本《纳仙比丘经》也以房屋和汽车为例,证明万物无自性,人无我,如房屋是由门窗、砖瓦、梁柱、床椅组成的,但这些物件都不是房屋, 它们也不代表房子,所以,房子在**?所以,房子只是一个名字,没有房子的本体,也就是说,房子没有自性。 比如,汽车只有车轮、车轴、座椅等,这些零件是聚合起来的,没有汽车本身,所以汽车没有超越零件性能的“自性”! 人也一样,既然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心灵都不是我,那我在**? 所以没有自我。 这种观点类似于西方哲学史上的唯名论学派,认为任何事物的名称(共相或概念)都只是一个名称,不反映事物的本体,没有任何实质,即没有任何客观性,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为唯心主义, 矛盾的是,被称为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贝克莱(1685-1753)甚至被称为唯我论者,他的著名观点是存在就是被感知,他也提出了事物是观念集合的极端观点,根本不承认存在任何物质实体,所谓的事物只是一些概念的组合, 而这种不承认事物有实体的观点,与佛教的无私观高度一致,悖论在于,贝克莱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将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的哲学家。贝克莱否认笛卡尔的物质实体,但贝克莱是笛卡尔精神实体的坚定捍卫者,坚持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 但是,佛教不仅否定笛卡尔的物质实体,也否定笛卡尔的精神实体,既主张四大空,又坚持无我论。 禅宗是最中国的佛教,禅宗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心的创造,帆之所以动,既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帆在动,而是心在动。禅宗的“核心”是什么? 在中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播和发展,佛教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事实上,禅宗的“心”已经不能完全脱离灵魂的概念了,这说明禅宗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禅宗是一个汉化的佛教。

不仅印度佛教认为自我是一种执着或异端,而且上座部佛教的空性教派甚至将空性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而这个教派是以觉悟论为基础的,认为世间万物皆空,宇宙万物都只是一种因果, 一切虚假的因缘都由它生起,而缘起是空的。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是“土、水、火、风”,后来的佛教也采纳了这一说法,但在空宗看来,四大也是思想的创造,而“名词”的概念是由意识创造的,本质上是一种虚幻, 比“唯名论”更极端的是,他们不仅否定“共同相”,也否定“特殊相”,不仅否定普遍,而且否定个别,空宗派并不止于此,这一派甚至佛教的“苦、定、灭、道”四圣谛都被认为是空性的,即 四圣谛回归空性,他们相信获得正果是“灰身智慧”,即实现永不回归的圆满自我转转,永远消失在六界中当然,在大乘佛教眼中,这种观点太空了,属于“恶取空”的异端观点。 虚空教派接近于古希腊哲学家高尔吉亚(约公元前 483 - 375 年)的极端怀疑主义,他有三个主要命题,即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东西; 即使某物存在,也无法被识别; 即使你们认识,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佛教提出无私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反对婆罗门教,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灵魂不朽是婆罗门教的核心思想,而婆罗门教的“灵魂”不仅有宇宙灵魂(梵天)的大我, 还有个人的“阿特曼”和“神的自我”(purusa),后来的耆那教提出了“生命自我”(jiva)和“非生命自我”(ajiva)等概念,这些不同的“我”复杂多样,它们都归结为某种精神实体,本质上是灵魂。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最高本体论或世界的本质是“婆罗门”,婆罗门教是万物之主和生命之根,有点类似于中国道教的道,它与自我相同,“我”本质上是“婆罗门”,是绝对自由的主体,更大的自我是婆罗门, 婆罗门教也是一样的基本观点,业力、业力轮回、生死解脱是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的共同命题,都是婆罗门教概念中的**,而婆罗门教的“我”指的是个人生活的主题婆罗门教也强调跳出轮回的必要性, 一旦你跳出轮回,就可以从生死中解脱出来,但婆罗门教的生死解脱不是进入佛教的涅槃,而是个体的自我可以与更大的自我(婆罗门)融为一体,灵魂在

1.分享永恒和祝福永生,类似于中国道教的成灵观。 无论是婆罗门教还是耆那教,灵魂都是轮回过程中的主体或承载者,得救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 有了灵魂的概念,轮回论、业力论、生死解脱论都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如果灵魂得不到认可,就很可能导致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 例如,在反婆罗门教的六法学派中,顺士派坚决反对自我理论,不承认存在独立于身体而存在的“我”,认为意识等生命现象在死后消失(停止),不可能有独立的灵魂可以转世。 可以预见,这种思想流派不太可能有效或有吸引力,因为一个可以从灭绝中推导出来的宗教与宗教的宗旨背道而驰,不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在信仰领域没有给唯物主义思想留下任何空间。 令人惊讶的是,佛教也否认人有不变的灵魂,却一直充满着巨大的吸引力,成为比婆罗门教传播更广的世界宗教,佛教是怎么做到的呢?

佛教认为,人是五蕴的身体,即颜色(物质)、苦(苦、喜、非、不、不)、思(立像)、行(思、能做出事实和价值判断)和意识(意识、概念)。 同时,人类有六种感官,六种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灵,可以产生色、声、香、味、触、法等各种感官。 现代意识领域的科学家将这一理论归类为知觉束理论,认为不存在可以保持自我统一的主体,自我意识只是一系列不断生起和消亡的经验刺激,只是因为在一束知觉中存在着相似性、接近性和规则, 人们认为自己有自我意识的幻觉,但实际上这种自我意识并不存在,前面提到的休谟就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他曾经写道:“对我来说,当我进入我称之为自我的最深处时,我总是在这个或那个感知之间犹豫不决,热或冷, 光明或黑暗,爱或恨,痛苦或快乐。我没有一刻是无意识的,除了意识,我什么也观察不了。 也就是说,他能感觉到各种刺激,却感觉不到我的存在,他声称自己只是有意识,没有别的。 他认为,自我不是一个整体,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在一起的感觉”。 ”

如果佛教承认自我存在理论,即人有不变的灵魂,那么其四圣谛、五蕴、缘起论等基本理论就无法成立,而这些理论都是基于人的无我,以及佛教的无常三印, 佛法与无私,涅槃与寂静是不可论的。而且,佛教一旦承认利己主义的存在,其思想基础就与婆罗门教非常相似,因果报应和生命循环是大家一致提倡的,这必然会导致佛教和婆罗门教的融合,这样就与佛教毫无关系了,而提倡无私无疑是对婆罗门教最有力的反对。 由于这些原因,佛教必须提倡无私的教义,而看到后果的唯一方法就是看到后果会是什么。 但无我会导致两个无法辩解的矛盾。

首先,六道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在无尽轮回中,总要有轮回的承载者或主体,不能是一种没有主体、无客体的空轮回,这个轮回主体要有一定的传承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能是瞬息万变的客体。 佛教提倡人无我无魂,那么六界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呢? 什么是轮回? 这个主题一定不是肉体,因为肉体不仅是虚幻的,而且是死后火化的(婆罗门教和佛教都实行火葬),这表明无私和轮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关系。

其次,如果我们要断言生命循环的概念,就必须承认人类的三个生命(过去、现在和来世)之间存在着某种传承,否则生命的循环就失去了意义。 人虽然不记得自己的前世,更不用预见来世,但不可否认的是,三世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灵魂可能会失去记忆,但还是同一个灵魂,灵魂不朽的目标还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鬼神和祖先,而这种灵魂不朽的观点根深蒂固,中国人为了说明人对前世没有印象,但灵魂不变,他们还特意编纂了孟婆堂和奈河桥的传说,说死后, 灵魂在经过奈河桥时必须喝一碗孟婆汤,然后失去前世的所有记忆。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希腊神话中,古希腊人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会去冥府的冥界,在去冥界的路上,有一条河叫洛特河,在这里喝水的灵魂会忘记前世的一切。 这些神话传说并不否认灵魂的连续性,灵魂仍然是那个灵魂只是记忆的丧失。 但佛教提倡无私,不承认人有灵魂的连续存在,当然三世之间也不会有记忆,按照佛教的这种观点,人的三生已经变得完全不相干了,生命的循环不是同一个人出现在三世, 但是在不同个体的三世中,这样一来,佛法的轮回就变成了因果轮回,德福不值,就像张三杀了人,却让李四成了狗或蛆,这和张三有什么关系?今生的众生为什么要担心来世与他们无关的众生呢? 我今生的业力只会影响来世另一个与我无关的众生的命运,那我为什么要积攒善行呢? 这与佛教认为业力不应丧失、业力必须报应的观点相冲突,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无神论者南凉的范震(约450-515)在他的反佛教辩论中也用了类似的话,他说:“人生就像一棵树的花瓣,当花朵被风吹动时,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扫过窗帘,落在座位上; 有些人被吹出围栏并落在坑里。 跌倒在座上的人有钱,跌倒在坑里的人是穷人。 “人类的命运与行为有什么关系? 那么,为什么要做善事、禁欲和灵性修行呢?

受评审限制,部分内容无法发布,完整版在微信***文明之力“)。

相似文章

    在佛教中,有句话说,当事情出错时,默念这五句话对你有好处

    在佛教中,有句话说,当事情出错时,默念这五句话对你有好处 在生活中,人们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会让我们感到困惑 疲惫和无助。然而,佛教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帮助我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冥想某些单词或短语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平静和放松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目前...

    泰国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区别

    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后来传播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泰国和中国都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国家,但两国在教义 传承历史 艺术表现形式 寺庙建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泰国佛像和中国佛陀的区别,并帮助您了解两国佛教的特点。学说 泰国佛教属于南方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或上...

    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有什么区别?

    藏传佛教和中原佛教是佛教的两大分支,它们在信仰 经典 教义 修行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以下是它们的区别 .传承与历史 藏传佛教是主要在喜马拉雅山地区传播的佛教传承,尤其是在藏族地区。它在文化和历史上与 密切相关,在不丹 尼泊尔 印度等地也有遗产。中原佛教 中原佛教一般是指在印度兴起并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

    莲花在佛教中的含义是什么?揭示佛教对莲花的特别热爱

    莲花在佛教中的含义是什么?揭示佛教对莲花的特别热爱 古代佛教充满了象征 寓言和深奥的教义。其中,莲花被认为是佛教文化中最重要 最美丽的象征之一。它包含许多深刻的符号,代表了佛教基本教义的精髓。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莲花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为什么佛教选择莲花作为圣物。莲花生长的环境。首先,让我们了...

    广西佛教协会将加强与东盟佛教界的交流,促进人文交流

    南宁月日电 江学林 孟明明 林浩 广西佛教界在与外国的友好交往中与东盟各国佛教界有着长期的关系,也加强了与各地佛教界的友谊。下一步,广西佛教协会将充分发挥地理优势,与越南开展佛教文化交流,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有佛教文化和佛教历史的交流。广西佛教协会会长石占空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同日,广西佛教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