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的汽车公司,战犯的创始人,现在在中国畅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由于资源匮乏,对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普查。 1936年,日本**获得了一份详细的资源目录。
其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铁矿石,鞍山、安丰、通化地区发现贫铁矿石30多亿吨,13亿吨富铁矿石。 按照年产500万吨生铁的生产能力,足以在日本开采100多年。
而这个产量相当惊人,1937年,日本军工的钢产量为580万吨,而中国8年抗战期间整个后方的钢材产量只有450,000吨。
虽然生铁和钢不完全相同,计划产能也不等于最终产量,但无论如何,在那个钢铁为王的时代,东北的铁矿石资源是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最大信心之一。
此外,抚顺煤矿探明储量为48亿吨,新发现的阜新、鹤岗煤矿储量是抚顺的四五倍,加上过去零星的其他小煤矿,总储量超过200亿吨。
虽然煤炭的价值不如石油,但它是钢铁行业的最佳合作伙伴,如果铁和煤相匹配,大多数重工业都可以得到保证。 东北地区的煤铁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日本的开采能力,这意味着自占领东北以来,日本基本上摆脱了煤铁资源的短缺。
然而,他们的战争能力还有一个限制——石油。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每年消耗石油300万吨,其中80%必须从美国进口。
由于石油短缺,他们生产的飞机、军舰和坦克不能随意使用,这反过来又限制了他们的军事生产能力。 因此,日本疯狂北上对抗苏联,南上攻击英美。
因为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英美控制的南亚都有大量的石油储量。 当人们想到这段历史时,他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因为东北有石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现的大庆油田储量高达57亿吨,如果当年被日本人发现,那么国家就不再有资源短板了。
一旦龙珠的资源被收集起来,中国可能就没有机会扭转局面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9·18事变”,入侵东北。 如果当时日本的野心得逞,那么整个中华文明是否会灭亡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问题。
他们在东北发现了大量的资源,并计划组织力量进行开发。 到 1937 年 12 月,日本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侵略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蒋介石虽然顶住了压力,但他计划转移到后方继续抵抗,这让日本人感到惊讶。 随着战争的扩大和前线的延长,原来掠夺资源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的需要。
于是,12月27日,日本紧急成立“满洲重工发展有限公司”,企图直接控制东北的战略资源。 由于成立时间匆忙,他们走了改组的捷径,直接将日本公司“日产”改组为“万叶”,总资本为45亿。
随后,日产的总部从东京迁至长春,公司总裁鲇川义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公司的董事长。 “万业”成立后,迅速整合了原有的煤铁重工企业,并依靠日本**的支持快速扩张。
到1939年,曼叶已经完全控制了东北的战略资源。
自 1933 年成立以来,日产汽车公司一直从事汽车制造业务。 但当时日本国内市场较小,由于缺乏重工业资源,公司发展受到限制。
直到 1929 年,在 918 事件之前,日本生产的汽车不到 500 辆。 然而,随着东北地区资源的整合,日产的汽车产量在1936年迅速攀升至8,800多辆。
不久之后,日产总部迁至长春,创始人鲇川义介成为“万叶”的董事长,这标志着日本汽车工业第一个时代的开始。 1938年,日产的产能突破3万辆大关,1941年接近5万辆。
1938年以前,日本的汽车主要从美国进口。 然而,从1938年开始,日本已经能够完全停止进口外国汽车和卡车,这标志着日本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独立。
当时,汽车制造被视为工业的“明珠”,制造汽车的能力意味着能够制造坦克和飞机。 因此,日本在1938年实现了汽车的国产化,为日本扩大对华侵略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产在中国东北的存在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1937年9月,平行关胜利期间,八路军伏击日军A师板垣师团运输队,缴获战物资100余件,其中日产80车型是满洲子公司通和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产品。
通瓦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早在1934年就成立了,但直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其生产能力才得以提高。 然而,在77事件之后,同和的产量激增,仅在1938年就生产了4,100辆汽车。
资料明确指出:通和并入日产(满洲)后,开始大规模利用东北资源,为日军侵华生产军用车辆。 下图所示的日产80是日本入侵中国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
附上同和汽车的广告以证明这一点。 ”
日产为日军师团长提供了一辆专属车型70,这是日产天籁的鼻祖,虽然产量不高,但侮辱性极强。 在东北的产业布局中,日产以钢铁和煤炭为主,大量原材料制成枪支弹药,给中国同胞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日产创始人、万叶董事长鲇川义介,因在满洲的不良行为被称为“满洲五妖”之一,包括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和右翼势力的鼻祖岸信介。
作为一名企业家,鲇川义介在战后被判定为甲级战犯,证明他的行为极其恶劣。 东京审判后,他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为自己开脱了罪责,并凭借在东北的经验积累,创立了日产汽车,后来蓬勃发展。
如果你深入挖掘,你会发现日本的大部分工业体系都沾染着战争的阴影。 日产、三菱和丰田等公司也不例外。 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果不通过积极扩张积累制造技术和资本,就不可能完成这一壮举。
然而,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已经被日本人抹去了。 在日本企业的大部分历史中,他们的起点被描绘成二战后的“工匠精神”。
然而,应该记住,许多日本公司的崛起始于918事件,他们成功的真正秘诀是通过战争发家致富。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会明白,在我国制造业兴起的背景下,继续盲目地吹捧日本公司和产品是多么无知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