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月份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的消息,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和推进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大大提高。 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十四五”规划》要求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以数字化转型带动智能化方法转型,充分发挥数据赋能作用, 全面提升治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数字赋能需要加快。 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绿色智能数字生态文明。 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数据综合开发利用。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取得了新的突破。 据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副主任李红兵介绍,生态环境部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四统一”。
第 1 集和第 5 集”。 四个统一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 五大集中度分别是数据集中化、资本集中度、人员集中度、技术集中度和管理集中度。 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数字素养明显提升,为协调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生态环境信息化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已实现生态环境、气象、水利、交通、电力等多源数据融合,形成了环境质量、污染源、自然生态等九类数据资源,总数据量达3个9PB,构建生态环境信息化大体系,完成大气、行政许可、土壤、执法等40余项专项应用,实现“一图一屏调度”。
此外,在提升政务效率、大力推进数字机构建设方面,通过信息化推进流程优化、模式创新、功能绩效增效,实现办公无纸化、移动办公,实现29项行政许可全部“一网通”。 此外,信息共享也取得了新成效,建成了各类主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为各地及相关部门提供了220余项数据资源共享服务。 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通过运用大数据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主要包括信息系统与平台建设、数据管理与共享、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监督执法、绩效考核、公众参与等环节。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由国家主导,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面临挑战,特别是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数据管理和共享仍然存在“孤岛”。 由于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平台系统和不同的基础数据建设,缺乏统一且不及时的数据共享,数据存储和管理相对混乱,无法为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偏差,还存在硬件重、软件轻、施工重、应用轻的现象,系统应用水平不重视,使用不熟练,这也导致信息平台无法深入挖掘其应用和功能, 不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真正的作用。生态环境部还表示,将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的决策部署,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的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 持续推进信息化与经营深度融合,构建美丽中国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绿色智能数字生态文明。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