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吧
年终,回家的日子已经定下来,心也踏上了回家的征程。
世间最难得的幸福,就是还有父母等着我们回家过年。
转眼间,我已经离家20年了,但每年都盼望着回家过年,哪怕已经离开了很久,但家永远是我的根。
有一种“味道”,就是“家乡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受大多是乡愁、怀念、对家乡味道的怀念。 ”
在中国人心中,美食是最好的情感载体,在乡愁中总有流浪者怀念的故乡菜。
无论走多远,我们家乡的山川河流,一蔬一菜,永远是流浪者心中的关心。
在《朗读者》的家乡,白岩松讲了一个故事:一位老同事从国外回来,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回家,而是直奔家门口的牛肉面店,吃了一碗牛肉面,然后擦了擦嘴,拎着盒子,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乡愁可能是山川河流,是家乡的亲朋好友,但最纯粹的还是乡愁的味道。
一个人真正的食物从来都不是山海美食,而是唤起回忆的食物。
而记忆中家乡最好吃的就是爸爸妈妈做的菜。
食物是一种怀旧,一种寄托,一种爱。
虽然离家已经20多年了,但我仍然记得。
我最喜欢爸爸的“大锅菜”,大白菜、猪肉、豆腐、粉丝、海带放在大锅里炖,热腾腾的,香喷喷的,盛在碗里,再配上一个大白馒头。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制作它,但我不能让它尝成那样的味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家的味道,是给父母的一道菜,是一顿让我们担心,让我们怀念的饭菜。
无论何时,最离不开、最温馨的,永远是家的味道。
有一种“年”,就是家乡的“年”
迟子健在散文中写过年,写家乡的一年,从月里宰猪,到准备年夜饭、买年货、蒸馒头、做新衣服、写对联、买年画。
即使过了三四十年,她仍然怀念家乡的新年,怀念自己制作的灯笼,怀念一家人在热炕上打扑克,怀念过年的红烛。
即使这样的一年过去了,我心里仍然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香味,我仍然在记忆中跳跃。
在大家的心底,有一个故乡年,岁月没有让那些味道消散,而是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心底。
我心里也有这样的家乡年。
农历月份,父母开始忙碌起来。
馒头、水煮肉、炒豆腐、炒麻花、炒花生......
最有年味的是镇上的大市场,市场两旁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对联,我们挤在人群中,感受着浓浓的新年气息。
除夕、扫院子、贴对联、晚上一起吃瓜子、看晚会。
妈妈会把我们第二天穿的新衣服放好,晚上就放在床上,深夜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迎接新年。
新年第一天早上,我们穿上新衣服,吃饺子,跑来跑去拜年,拿红包,吃糖果。
在村子里,每家每户门前都张贴着对联和红灯笼。 新年第一天的早晨,人们穿着新衣服走在街上,孩子们在街上奔跑,他们充满了欢乐。
那时候,过年是一种仪式感,即使离开家乡20多年,过年的味道仍然留在记忆中。
小时候,盼望过年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一种年味。
城里的一年缺少了这种味道,没有了一年的味道让人无味。
只有家乡的那一年才是“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也想找到这新年的味道。
03 有一种幸福,就是“回家过年”。
作家王波曾经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有一年春节期间,他刚好出差,不能回家过年,于是愧疚地告诉了父母。
父亲知道儿子回不去了,但还是独自一人冒着刺骨的寒风,来到了家附近的小车站。
等待,等待,等待,......
妈妈打电话给**,告诉他不要等,赶紧回去。
但父亲说:“如果他对我们撒谎,如果他晚上回来怎么办。 ”
父亲盼望着儿子回家,虽然儿子说不回去,但总希望惊喜发生,儿子能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当我们走得很远,离他们越来越远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的父母还在等我们回家。 我们都是他们的期望和守望者。
我的父母也盼望着我们每年回家过年。
每次打**,妈妈都会问我哪天放假,哪天回来,我告诉她,谁知道她下次还会再问。
爸妈知道我们要回去,就提前蒸了包子,买了菜,炖排骨,炸肉丸子。
去年我们回去的那天,路上堵了雪,第二天下午,我远远地看到爸爸在村口,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回到家的时候,爸妈已经包好了饺子,家里暖气很热,妈妈说:“晚上吃饺子吧。 ”
一路走来,满身疲惫,在父母的爱中下定了决心,回家就好了!
家是最温暖的港湾; 家是最温暖的存在。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家可回,有人可等,有东西吃。
有父母是最大的幸福。
越是中年,越明白,世上只有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在忙碌的世界里,这份爱,足以温暖流浪者的心。
都到了年底,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回家过年?
因为,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忘不了家乡的那一年;
因为,无论世界有多大,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脱下铠甲,重新做个孩子;
因为,无论世界有多大,总有爱我们的人等着我们回家。
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很快乐。
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的命运,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
趁着父母还在,趁着时间还不错,回家过年吧!
今天是新年,我已经回家过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