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用“拟人化”手法的人类,总是喜欢在自然界中为动物编造故事,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故事。 此外,人们总是乐于歌颂动物“爱”的伟大,比如螳螂新郎会为爱献出生命。
螳螂之间的“爱情”一直受到许多人的钦佩。
但实际上,这种“疯狂”的交配行为通常被称为自杀配
那么,有哪些动物坚持自杀式交配呢? 为什么有些动物即使知道自己会死也会打架? 真的是因为爱吗?
首先,让我们谈谈以上内容螳螂很多人都看过《黑猫警长》中雄性螳螂被雌性螳螂吃掉的情节,哪怕是动画形象,也能让人感到一阵寒意,这个情节甚至成为了未来很多人的心理阴影。
《黑猫警长》中螳螂吃掉配偶的情节,至今仍是很多人的心理阴影。
其实漫画中的描写并不夸张,现实中的雌螳螂甚至比里面的还要残忍。 一般来说,到了繁殖期,雄性螳螂会自动上门,希望能抱住美女,获得交配权。 由于雄性和雌性螳螂的体型差异非常大,雄性螳螂需要小心靠近,耐心安抚,然后悄悄地爬到雌性螳螂的背上。
爬到它的背上后,雄性螳螂开始准备交配,这可能有点长。 与动物王国中的许多“快枪手”不同,雄性螳螂非常有耐心,有一种视死亡如家的态度,必须要成功孕育雌性螳螂。 在本例中,交配过程甚至可能需要长达几天的时间
螳螂之间的交配持续时间更长。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雌螳螂吃饱了,就没有问题了。 但如果碰巧饿了,雄性螳螂的好日子就结束了,因为雌性螳螂会出乎意料地转过身来,直接抓住雄性螳螂的头开始啃咬。 此时,实力和体型都处于劣势的雄性螳螂已经没有反抗的力气,只能任由对方“吃掉”他。
当这个故事被包装起来时,人们会感受到他们的爱,认为雄性螳螂是献身于爱情,让雌性螳螂能够吸收足够的营养,完成繁衍后代的重要任务。
人们相信雄性螳螂会自愿为爱牺牲自己。
然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生物,它的名字叫袋鼬。比起雄性螳螂为了“爱”被对方吃掉,袋鼬的“死亡”更搞笑。 为什么?
例如:黑尾阔脚鼩鼱被誉为动物王国中著名的“持久力冠军”,就像在繁殖季节被鸡血殴打,寻找雌性袋鼬交配,有时长达14个小时,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袋鼬处于繁殖季节,它们会不断寻找雌配。
应该指出的是,雄性袋鼬的发情期通常为 2 到 3 周,在此期间,无论是在交配过程中还是在寻找配偶的路上,他甚至不会进食或饮水。通过这样的努力,交配伴侣的数量往往是惊人的。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动物学家安德鲁·贝克(Andrew Baker)说:“它们非常疯狂,不断寻找配偶......即使它们疲惫不堪,步履蹒跚,它们仍然很难找到一个配偶来交配,雄性袋鼬经常从身体的多个部位流血,毛发脱落。 ”那么,雄鼬在“万花”中徘徊后,还能健康地生存下来吗?
雄性袋鼬真的会交配致死。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尽管这种生物非常小,但即使是最大的动物也无法承受如此频繁和激烈的交配,因此雄性袋鼬在繁殖期后不久就会死亡。 这种“自杀式交配”是不可理解的,但袋鼬一直顺从。
最后,我们来看看一种生活在深海中的奇鱼,它的名字叫琵琶鱼,正如人们喜欢称呼的那样灯笼鱼,因为它的头上有一个突出的灯具。 就像螳螂一样,雄性和雌性琵琶鱼的大小差异很大,甚至在深海中都很难见到它们。
雄性和雌性琵琶鱼的大小差异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雄性为了交配而做出许多牺牲,比如当他遇到雌性琵琶鱼时,他会冲上前去,用嘴牢牢地咬住对方的腹部,并分泌出一种类似于“强力胶”的物质,将嘴巴与对手的身体连接起来。
之后,它甚至会与雌性琵琶鱼的“血脉”对接,从对方体内获取营养。 然后它开始退化,最终只留下一个性腺。 简单来说,为了繁殖,雄性琵琶鱼自愿退化成***,永远“粘”在雌性的腹部,保证精子可以随时排出,与雌性的卵细胞结合完成交配。
雄性琵琶鱼会退化成***,永远“粘”在雌性的腹部。
有人可能会说,这些动物只是不知道“利弊”,没有预见到自己的死亡,所以他们选择这样做。 但事实上,从祖先世代熟悉的操作来看,这些动物在知道自己会死的情况下,选择慷慨地死去。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那就是绝对不是因为“爱”。 事实上,动物王国中的性别往往更现实,他们非常关心既得利益,以至于不会有故事中描绘的“爱情大脑”。
在动物王国中,所谓的“爱情大脑”很少
其次,让我们谈谈为什么你知道自己会死,但你仍然不关心自己。 从本质上讲,它是用于复制。要知道,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界中,要养后代并不容易,而且往往要靠实力,有些雌性动物会仔细筛选未来的丈夫,确保自己的基因优良。 这是人们常说的贝特曼原理
根据数据,贝特曼的原理指出,雌性通常比雄性为后代投入更多的能量,因此雌性在大多数物种中是有限的资源,雄性会争夺它们。毕竟,孩子的后续照顾往往是由女性承担的,所以如果后代没有选好,出生的后代继承了病弱的基因,那么这种繁殖是无效的。
贝特曼的原则指出,女性将承担生产生殖的大部分责任。
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雄性生物要么特别优秀,要么牺牲一些东西来换取交配和繁殖的权利。 上述采取“自杀式交配”的生物,显然是在阻挠自己的生命,在体内播下“种子”。
比如雄性螳螂的情况,它的生理结构其实很特殊,这就决定了就算被雌性螳螂吃掉了,也不会影响官方继续“发力”。 交配一直持续到它的身体被完全吃掉或从雌性螳螂身上掉下来。
即使头部被啃咬,它仍然在交配。
不难看出,即使它已经“死了”,它仍然尽可能地留下它的后代。 而最后,还有一只**手隐藏得很深,没有被大家注意,那就是基因
基因存在于任何生物体的体内,基因依靠繁殖将自己“复制”给另一个个体,代代相传,实现进化和永生。 正因为如此,自私的基因操纵生物的身体,使繁殖成为他们的首要目标。
基因可能是操纵生物行为的“罪魁祸首”
例如,上面提到的雄性袋鼬在几次交配后一定感到疼痛,这时它们将显着失去身体。 但是,当它已经如此痛苦时,为什么它不停止呢?
这是因为基因不允许它们停止基因调节荷尔蒙等物质,使其保持兴奋状态,并继续交配并留下更多的后代。毕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达到“改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