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农产品消费持续升温,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从王青木耳的热销,到丹东草莓的全国红热,再到江苏大闸蟹在电商平台上的热销,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进入消费者的视野。
今年一号文件对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村大循环高质量发展。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打造本土品牌,拓展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畅通农村物流,支持农村电商加速发展。
以望青木耳为例,这个位于长白山东麓的吉林省小县城,凭借其优良的水质和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近年来通过提质、树标、发展电商,成功培育了一条木耳经济带。 如今,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体验到采摘木耳的乐趣,还可以品尝到即食木耳汤、木耳冷面等新产品。
不仅是王青木耳,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正在逐步涌现。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超过9万家,新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开辟了农产品销售的新途径,使农产品从“卖资源”变为“卖品牌”。 在望清县东光镇满河村电商孵化基地,村民们正在通过直播的方式将木耳卖往全国各地。 这种新的销售模式不仅解决了偏远地区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此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模式。 以黑龙江省虎林市为例,当地政府与农业科学院、天猫超市合作,共同推出大米产业带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销售渠道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种植意愿。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和农产品网上零售额实现明显增长。 在产业和就业的双重带动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实现了实际增长。
虽然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号文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包括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实施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项目。
财政办副主任、农业办副主任朱卫东表示,我国地区差异大,各地产品丰富,围绕“地方特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强调,要用现代经营理念、标准和方法,突出“土味”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同时,针对农村物流配送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一份文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朱卫东指出,要加强县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撑农村电商加速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市场与研究室副主任袁瑞玲建议,关键是要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分层布局。 此外,还要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利用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资源,建设县级电商直播基地和“村播学院”。 同时,深入挖掘农村“土特产”资源,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农村电商特色品牌,也是拓宽农产品上行通道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