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2024年首份文件发布,再次聚焦农村风俗变迁问题,倡导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社会服务,减轻农村人情包袱。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整治农村不良习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一些刻板印象和陋习在一些地方依然根深蒂固,如彩礼高昂、经营规模大、丧葬散落等。 这些陋习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 因此,促进农村风俗变迁,减轻人情负担,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今年一号文件提出,利用农村综合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 这意味着农村婚丧嫁娶问题将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来解决。 这一措施不仅能为农民提供便利,又能有效减轻农民的人情味负担。
同时,文件还强调村民自治作用,要求充分发挥村规约的激励和约束功能,继续推进对彩礼高、规模化经营、乱葬等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 这意味着农村社区需要加强自我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村规协议,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刻板印象和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推广清单制度、积分制度等有效方法,激发农民参与风俗易化的热情。 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模范领导作用,引导他们带头兑现承诺,树立良好榜样。 此外,完善新婚、简丧、孝亲爱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标准,为农民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6年开始,第一份文件就开始着力引导农民“改风改良”。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整治农村婚丧嫁娶规模化经营问题以及个人负债等陈旧不良习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的1号文件首次鼓励地方政府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为减轻人情负担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行的方案。
综上所述,推动农村风俗易化、减轻人情包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加强自我管理、加强正面引导和激励等措施,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刻板印象和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清洁、和谐、美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