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国第一家生产卡车的工厂长春一汽生产了第一辆汽车,第一家飞机制造厂成功试制了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家机床厂建成投产,第一家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此外,武汉长江大桥,以及青藏、康藏、新藏公路也即将通车,年轻的共和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充满活力。
一批批优秀的工匠成为时代的典范。 1956年,**新闻纪录片制片厂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其中展示了在机床旁边忙碌工作的苏光明,他是当时全国著名的劳模之一。
创新的先行者,科技的传奇。
苏光明,1913年11月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是中国工业革命史上杰出的工程师和技术创新者。 1946年6月投身革命事业,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一生与中国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哈尔滨机车和机车车辆厂的工作经历中,他实现了350项技术创新,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分钟加工一个轴承”, 创下全国纪录,展现了他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
苏光明年轻时的经历尤其值得一提。 他在一家日本经营的汽车工厂经历了巨大的屈辱和痛苦,但这段经历反而激发了他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他发明的“玉米碾磨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前两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定额,被誉为“时间大师”。 这种创新精神和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使他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的先锋。
荣誉、专业精神的见证
苏光明的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1953年至1977年连续被评为哈尔滨劳动模范、模范; 连续五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特种劳动模范、劳动英雄,两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他还被选为龙江省第一人。
第四,第五届委员,是第一届。
第二。 第三。
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获得13次,这些荣誉见证了他在产业创新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对国家的重要贡献。
苏光明的技术创新并不局限于他的事业。 1986年退休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组织了一支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基层,为150多家工厂解决了100多个技术难题。 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他深厚的敬业精神和对国家工业发展的贡献。
忠诚奉献,亲情亲民
苏光明的一生,是深爱党、爱国的体现。 每当他回顾自己的历史时,他总会想起党的恩情:“是党把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是党为我创造了优越条件,是党给了我无数的荣誉。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忠诚。
苏光明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先行者,还是优秀的教育家和领导者。 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将宝贵的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激励无数人追求技术创新,为国家工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精神和对国家发展的无私奉献,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2005年12月19日,苏光明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享年92岁。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些了不起的技术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以及他对党和人民的深厚热爱。 他的一生是中国工业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