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大道——赵无极百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展出赵无极129幅油画,以及200多件重要作品及相关文献,是赵无极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最大的回顾展,是赵无极艺术展的最高水准,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对中华文明根源的致敬。 向世界展示中法文化交流的杰出成就。
赵无极曾说:“我走出中国,是为了再去中国。 “赵无极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家庭感和国家意识,毕生致力于对中华艺术精神的现代诠释,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艺术典范。
本次特别展览汇集了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立美术中心、切尔努斯基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香港艺术馆、香港M+博物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德基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赵无极的妻子弗朗索瓦,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家。
无极大道——赵无极百年回顾展”。
中国古典与现代西方文化的摆渡人
赵无极在他的巴黎工作室“2909.64 及更早版本的 2109.64》,1964
赵无极 (1921.)2.13-2013.4.9)、江苏南通人,出生于中国北京,是中法混血画家。他被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现代抒情抽象大师,“法国三剑客”之一。
1934年,年仅14岁的赵无极考入国立杭州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林风眠,师从吴冠中、**群。 赵无极出生于一个艺术家世家,在江南小城南通一个自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博学多才的爷爷,在银旭收集甲骨文和米芙的父亲,从欧洲带回米勒画作的时尚杂志和明信片的叔叔,都深深地影响了他对艺术的热爱。
赵无极的离经叛道和无拘无束的性格促使他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在法国生活了63年。 他与诗人和艺术家亨利·米肖(Henri Michaux)是密友,并且是雕塑家贾科梅蒂·阿尔贝托(Giacometti Alberto)十多年的邻居,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总是让他参观他的工作室,他与著名建筑师贝聿铭(I.M. Pei)关系密切,贝聿铭委托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画作。 法国前官员雅克·勒内·希拉克(Jacques René Chirac)曾评论说,赵无极的作品“从深处融合了中法文化的精髓”。
10.01.68、赵无极 1968年,布面油画,82 1165厘米,**佳士得。
在法国,他走过了完整的艺术生涯,从“甲骨文时期”到自由奔放的“**时期”,再到突破界限、接受一切变迁的“泼墨时期”,以及中后期平和宁静的“致敬”系列和水彩系列画作。
几十年来,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和经验的丰富,赵无极逐渐从最初抽象的激烈冲突感,发展到一种因技巧和情绪同时提高而自然而然散发出的随心所欲的氛围。
中西艺术属于一个身体,没有另一个,不是手和眼睛的作品,而是最好的美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灵魂。 这是赵无极在校时被留学的第一代艺人导师教给他的。 赵无极曾向他的学生解释:即使在范宽和米芙的时代,也不能说范宽和米芙是中国画家,他们是世界画家,因为他们发展出了一套突破时空界限的绘画语言。 在全球化的百年里,这种对“无国界”的理解早已超越了艺术的范畴,成为更大领域的共识。 因此,赵无极的作品拒绝传统,突破界限,拥抱万物,超越时空,无边界呈现宇宙之美。
五月的回忆 1003.72 英寸,赵无极,1972 年,布面油画,200 526 厘米,艺术**:法国蓬皮杜中心。
五个部分回顾了大师的艺术之路
顽强的生命力是赵无极毕生创作的动力。 他的作品享誉世界,在艺术市场上也随处可见,他的三联画《1985年6月至10月》在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以5分售出以1亿港元创下亚洲油画世界拍卖纪录,单幅作品的拍卖价值也无与伦比。
1985年6月至10月,赵无极,1985年,布面油画(三联画),280 x 1000厘米
两个传统
赵无极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有传统,我有两个。 ”
赵无极的艺术借鉴了中西文化传统,不拘一格。 他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和书法启蒙,早年就读于国立杭州美术学校,深受林风眠、吴大禹中西合璧的艺术思想影响,深受印象派和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画作的影响。
1948年赴法国深造。 当他第一次到达巴黎时,他的画作仍然是生活记忆的表达。 1951年,他在瑞士看到了保罗·克利的原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潜力有了顿悟。 点缀着线条和符号的小方块,以高度交流的编码方式进行提炼,这种文化密码与赵无极童年记忆中的象形文字、书法和青铜铭文相呼应。 接下来,他以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为灵感,用虚构的书法创造形式和空间。
《节日村》,赵无极,1954年,布面油画,965×130.5cm
《我父亲的花园》,赵无极,1955年,布面油画,38x46cm
共生
a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1957年,在美国旅行期间,赵无极结识了纽曼和罗斯科等抽象画家。 抽象表现主义扩大了他的绘画视野。 从1958年起,他不再为自己的作品命名,而是以作品完成的日期命名。
在20世纪60年代,他将自己从图像和人物中解放出来,并以表现主义的狂热回应草书的手势和章节,投身于绘画。 至此,他的创作逐渐演变成肉体与画布搏斗的动作,在自发的写作和摇曳中,抽象的山水意象逐渐成长。 赵无极试图表达运动,无论是蜿蜒的还是快速的,但想让画面在对比色或单色的多重震动中跳跃。
这就像,“我用一把大画笔,有时用刀把颜料压在画布上,仿佛要让颜料更多地渗透到空间中,在混乱的色彩和重叠的笔触之间,我自在”。
21.12.59 赵无极,1959年,布面油画,第160页7x111.8cm
22.03.61 赵无极,1961年,布面油画,114x146cm
01.12.64 赵无极,1964年,布面油画,130x89cm
来自另一座山的石头
20世纪初,生活艰难,赵无极在朋友亨利·米肖的鼓励下,找回了他被遗忘的水墨画,并在去巴黎后被提醒。
1972年,阔别24年的他回到了家乡,故乡的山水激活了深深扎根于他心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在水墨滋养的形象中,在油画颜料的呼吸节奏中,他的画作融入了东方的内涵。 在日益自由的创造中,西方和东方,权力和沉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3.05.62-07.01.71 赵无极,1962-1971,布面油画,114x162cm
21.02.72 赵无极,1972年,布面油画,81x100cm
《无题》,纸本水墨,1980年,96x95cm,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无限生命力
自2000年以来,赵无极的画作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具有比喻意义的画作名称也恢复了。 “向我的朋友亨利·米肖致敬”展示了辉煌的开始和万物成长的意义。 从抽象到山水气象,再回到写生,在《画的幸福》中,他晚年的作品充满了酒气和活力。
《向我的朋友亨利·米肖致敬》,赵无极,1999-2000,三联画,布面油画,200x750cm
如果颜料干了,我可以尝试重现各种虚空与现实,感受余生的能量,表达从未抛弃过我的绘画快乐。 赵无极一直忠于他的画作,他最后的油画《1803.2008》,让人联想到记忆中西湖“水面上空气的平静流动”,在风中体验生活的和谐。
18.03.2008 赵无极 2008 布面油画 2008 116x89cm
如诗如画
赵无极的水彩画和油画相互印证。 2007年4月9日,赵无极恢复了水彩画的素描。 山海花草木在有节奏的笔触中蜕变,水彩画成了他最后的绘画幸福。
诗歌和绘画有着内在的联系,都展示了生命的精神力量。 自1949年以来,赵无极一直在版画创作上进行实验,并与亨利·米肖、勒内·查尔斯、克劳德·罗伊等西方文人共同创作版画书籍,通过绘画与诗歌的互文关系,呈现画家的诗意之心和对生活的理解。
《无题(伊维萨岛)》,赵无极,2009,纸本水彩,80x1145cm
这位“不怕老不怕死,只要还能拿着画笔涂颜料,就没什么好怕的”,只希望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中的画,“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万则的统一,自由的澎湃形式与力量,都散发着赵无极对“无形”“形象”的诠释,这个“最小的没有内在,最大的没有外在”的抽象境界。 这是中国圣贤建立的宇宙观,它不再是对一座山、一条河、一棵树和一块石头的具体沉思,而是对在大气中盘旋的宇宙象的宏观理解和冥想。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浙江省人民协会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宣传部支持, 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联、浙江省文联,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教育厅、杭州市人民**、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法兰西学院、佳士得协办, 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和赵无极**共同策展。
展会时间:2023年9.26-2024.2.20
展会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资料来源**:中国美术学院、智美术馆、99艺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