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人世间》这部剧的观众,有很多人在剧中看了周炳坤,看到了自己,自己没有那么成功,对父母不满意,生活不如意,工作压力大,像大山压在我们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人世间》之所以值得一看,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共鸣。
作为家里孩子中陪伴父母时间最长、对家庭贡献最大的人,他遭受了父亲最深的无形伤害。
这种伤害并不是因为父母的恶意,他们经常以“我都是为了你好”为借口,却在不经意间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言语暴力也被很多家长无意中使用,他们不知道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只是固执地认为我都是为了你好。 你为什么不听话?
有时候父母给予的爱太重了,让我们无法呼吸和痛苦,我们问自己,为什么我这么坏,我完全否定了自己。
剧中的父子关系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无数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复杂的情感互动:爱与恨,却都咬紧牙关,坚持着生活。
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真实的日子。 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能否通过自我反省来改善人际关系,让生活更轻松?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父爱是如此沉重
剧中,周的父亲虽然是社会认可的八级职工,但他的生活方式深沉而正义,总体上是一个成功的父亲形象。 但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他脾气暴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犯很多父母经常犯的错误——说话狠人,刺人心。
小儿子周炳坤从小成绩平平,经常排在班上垫底,以北大为荣的兄妹光环让他永远活在阴影中。
情绪崩溃的时候,冰坤用嘶哑的声音喊道:“也是生理上的,我怎么这么不成功,你知道有多难受吗? 父亲没有同情,而是尖锐地回答:“这是真的吗? ”
这一幕让荧幕内外的人心如刀,网友纷纷表示,这种对话极具杀伤力和侮辱性。
就连一个从未追剧的朋友,光是被这个片段深深打动,她也忍不住感叹:就算我们不能为小时候的父母脸上增添荣耀,父母有权利如此冷漠地指出和伤害我们的自尊心吗?
我们都像山一样赞美天父的爱,但在某些时候,这座山也可能在瞬间倒塌。 有些看似说的是实话,实际上可能在心理层面上威胁到孩子的安全感。
在内心深处,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渴望在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渴望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这些期望落空,孩子可能会感到羞耻,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完美和有缺陷的人。
对于周炳坤来说,他挣扎着自卑的痛苦,晚上可能会反复咀嚼自己不够好的事实,尽管他的心里充满了不甘。
然而,在电视剧中,雷佳音连续两次说,“说实话该说吗? 让很多人看到自己,就像很多从小就做过什么都没有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隐藏在心里的委屈不被接纳和理解。
这对于一个正在形成男性身份的男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这会导致在权威面前长期承受压力,影响自己身份的健康发展。
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父母对我满意。
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周炳坤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满足,无疑触动了不少观众的深深共鸣。 小时候,我经常听到长辈说:“孩子就像父母手上的十根手指,长短不一,爱是不偏不倚的。 尽管他们声称每个孩子都受到平等对待,但孩子们敏锐地意识到父母的微妙偏袒,父母往往不愿意面对这一事实。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让父母开心”是什么意思?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在满足父母的自恋需求,即他们期望孩子反映出自己理想的形象或成就。
2月** 动态激励计划
周家的三兄妹为了满足父亲的期望,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角色:长子冰怡象征着阶级地位和社会门面,女儿周荣代表着家庭的文化巅峰,小儿子冰坤默默地打理着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这样三个优秀的孩子,足以让任何一个家庭都变得美丽和自豪。
但在这背后,父母的“满足感”,其实是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全方位满足感,而孩子似乎成了这种满足感的附属物。
尤其是对于冰坤来说,他扮演的角色没有那么光鲜亮丽,很难被外界认可,所以他的心里充满了郁闷和委屈。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叹,那些优秀的孩子往往离家很远,而陪伴他们的,往往是看似没那么有前途的孩子,却始终陪伴着他们,报答着养育的恩情。
只有当家庭陷入困境,父母年老体弱时,他们才逐渐意识到并认识到这个一直默默付出的孩子的价值。
而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努力可能要到后半生才能真正赢得父母的认可。
然而,这种迟来的认可仍然是基于父母作为评估对象。
这也体现了孩子的坚韧和忠诚——就像周的父亲对炳坤说的,“你是我最满意的孩子,但你太固执了,所以你被打得最多。 其实,倔强的孩子之所以会承担更多的责备,是因为他们希望被父母看作是真实的自己,期待那种真诚的认可和爱。
剧中就有这样一幕震撼人心的场面:当炳坤与父亲发生激烈争吵,被父亲教训时,小儿子丛聪勇敢地冲出来保护父亲,并大喊着要停下来。
这一举动,不仅唤醒了周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儿子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父亲臣民,不再只是他的附庸,也让冰坤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尊严的父亲,深受小儿子的爱戴。
当冰坤的主体意识被唤醒,不再乞求被承认为父亲的附属品时,他能够愉快地接受:你都是父亲,你父亲打你,这不是幸福吗? 在这一点上,父子俩和解了。
学会与自己和解。
当周炳坤为如何赢得父亲的认可而苦苦挣扎时,他的父亲实际上也在经历类似的情感旅程——试图获得周围人的肯定和赞美。
剧情里有这样的痕迹:当大儿子秉义和女儿周蓉都考上北大时,平时严肃的父亲破例在春节期间领着全家出去拜年,邻居们的美言让他心里空前满足。
从这个独特的视角,我们发现每个父亲也是一个渴望被认可的孩子; 追求他人的满足,寻求认可,几乎是人生某个阶段不可避免的本能和命运。
这是人性的正常状态,每个人都可能能体验和理解。
关键是每个人都应该逐渐学会区分旨在取悦他人的行为和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
这两者经常交织在一起,就像许多人思考如何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划出那条微妙的界限一样。
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反思你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互动过程中,你是否感到更多的痛苦或快乐? 然后相应地调整您的行为和边界设置。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问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更多的痛苦还是快乐,然后调整比例。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时,放弃部分边界是没有问题的。
的确,“学会与自己和解”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出于绝望的妥协,但它实际上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领悟。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理想的自己,实现所有的期望和目标,但往往适得其反。 正如周炳坤在《人世间》中回忆的那样,他一直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人,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只是要做好人,尽力做到,但他并没有做得很好。
一个人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理解和原谅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辜负每个人的期望,也不能总是扮演别人认为完美的角色。 所以,让自己好好生活,充实自己的心灵,提升个人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呵护身边的人,一起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真正的和解不是放弃努力工作或降低标准,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尊重和爱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平静、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