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家知名二手书店近日迎来了调整。 位于中华路的上海二手书店于2月26日关门装修,4月重新开业,但店主和妻子即将退休。 在塘桥经营了近12年的私人书店小竹书店将搬迁至......2月26日,松江东泾“云宝未来城”文创园
有爱书人来到杨浦区大学路附近的“书店街”,询问复旦旧书店过得怎么样。 有什么新趋势吗? 掌柜经营了24年,在搬书的间隙,他对来访者笑了笑:“我在杨浦很好。 ”
复旦旧书店当然离不开复旦。
张强和一起经营书店的妻子张琴都没有上过大学,但这并不影响夫妻俩融入复旦的人文氛围。 这从复旦二手书店的留言簿上就可以看出来。 教了20多年《论语》、被同学们尊称为“傅子”的中文系教授傅杰写道,“旧书店是大学周边的一道道风景线”,他还在留言簿的封面上题词。 书店的口号“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历史系老教授周振和写在第一页的留言。
复旦二手书店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技图书公司旗下的一家新书店。 没过几年,它就独立了,搬到了郑苏路55号菜市场二楼,紧挨着热闹的国安路。 比起附近的京师书店、智达书店、鹿鸣书店、左岸书店,张强的店里只有一块简单的招牌,实在是不显眼。 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书店会搬迁到大学路的一条支路韦德路,与智达书店一起,成为“挨家挨户”的店铺。
起初我们的人不多,但我们坚持了下来。 国安路上曾经有很多书店,但后来就不见了。 国权路上,京师书店和智达还在,陆铭搬走了又搬了回来。 直到2020年底,我们到达正苏路后才搬家。 张强回忆道。
2022年,书店搬迁至韦德路,与智达转型后的悦悦书店和神秘书店形成求知三角。 “以前离复旦南区很近,离学校正门300米。 现在离东区很近,离东门400米,也不出复旦的范围。 外地有人叫我去,但我不想离开复旦。 “张强说。
如果读书多了,自然会有辨别力,和上大学没什么关系。
比起书店,张强的自身经历更具有传奇色彩。 1999年,22岁的张强从江苏省响水市的家乡来到上海找工作。 “我非常喜欢看书,看到很多学生把书当废品卖,两三块钱一本,就买给自己看。 工作久久未解决,张强在国安路摆了个旧书摊。 他首先从学生那里收集,甚至从废品收集者那里收集。 那时候,它很便宜,两美元一公斤,不管书的质量如何。
张强把蛇皮袋切开,铺在地上,把书放在上面,卖了出去,然后他就开了一家店。 “我想附近有很多人看书,家里肯定有书。 真的有人来找我,问我家里的旧书能不能收? 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从复旦第一宿舍到第十三宿舍,他都收到了所有的书,而且经常去那里。
一个从未上过高等教育机构的二手书店老板,怎么能分辨好书和坏书? 张强认为,选书的能力不需要刻意培养。 “那时我感受到了阅读的好处。 虽然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我对书籍的直觉很敏感。 我觉得一本书是好的,如果你拿了它,你真的可以卖掉它来换钱。 ”
一位顾客边说边走来,记者看到张强向对方介绍了一套英文原著,质量状况。 用他的话说:“如果你读了很多书,你自然会有辨别能力。 在复旦的氛围中,张强本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好书的影响。
衡量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是看有没有二手书店。
记者问张强,现在的店和原来的店有什么区别?
这并不是说商店的外观有什么不同。 在我搬家之前,一些学生帮我粉刷了旧店。 有一个楼梯通向楼上。 我自己设计和装饰了新店,还做了一个楼梯,和原来的一样。 最主要的是阅读的氛围发生了变化。 老店里有10个人,其中8个人在买书。 现在有10个人,也许其中一个是来签到的,但我不介意。 人们愿意来,这意味着它很有吸引力。 ”
刚刚结束的寒假里,张强的收成依旧丰收。 “我每天有三五百本书。 当然,有进有出,不然怎么会堆积起来呢? 记者采访他的那天,他和妻子从两个家庭收集了书籍,“我收到了六个袋子,我妻子又收集了一个袋子。 我目前有两个仓库,总面积250平方米,一个离这里很近,是创智天地临时借给我的; 还有一段距离,是我在长兴岛租的。 相应地,也有来自全市各地的人前来买书,在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松江大学城的师生。
张强对开实体书店很感兴趣,尽管他也在孔子旧书网站上卖书。 “这是一个严肃的旧书世界,有很多竞争对手。 我不怕竞争。 光靠单打独斗是不够的,最终还会随着行业萎缩。 考虑到这一点,张强认为,城市有同行竞争是一件好事。 “这不是比赛,我很想看到一百朵花绽放。 他和岳岳书店的经理罗红商量,“*你发展得再好,也要有身体的根,否则你总觉得不够扎实。 ”
他想坚持做一家只卖书,不靠衍生品赚钱的书店。 “杨浦的文化氛围浓厚,我想尽我所能帮助打造一个文化区。 店里,复旦大学教授张蔚然写的“祝福读书”字样挂在......穿梭寻找书籍的客户
作者: 编辑: 刘丽媛 责任编辑: 王佳怡.
*:杨浦区,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