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6日,第一架国产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在上海首飞成功,经过近半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平稳着陆。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运-10还飞到了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充分展示了其优异的性能。
虽然运-10项目最终因种种原因被搁置,但在航空领域,马凤山的贡献不容忽视。 他的才华和创新精神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一次误判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让马凤山怀恨在心。 在战争中,制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往往可以决定战争的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我国始终把发展航空业作为重中之重。 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马凤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名字。
马凤山1929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市,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他的一生几乎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马凤山高中毕业,当时他20岁。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他20岁才高中毕业,可能有点老了,但我们需要记住,马凤山出生于1929年,当时正值社会动荡时期。
那时候,要接受正规教育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坚持到高中毕业了。
毕业之际,马凤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决心系统地学习航空技术。 他对航空的热爱源于他十几岁时的经历。
在那些饱受战争蹂躏的日子里,他目睹了日本飞机的残暴行为和对无辜平民的肆意杀害。 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定了他学习航空技术的决心。
马凤山很清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避免被欺负,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其中飞机制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交通大学学习期间,他努力学习了三年,1952年初毕业,被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工作。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虽然被称为“飞机修理厂”,但它不能独立制造飞机。
马凤山加入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他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不久之后,他带领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成功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
1958年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部总设计师,参与和平401短程喷气式客机和402号涡轮螺旋桨客机的设计。
由于工作成绩和业绩突出,马凤山于1959年5月获得赴苏联留学的机会。 他在苏联的“航空强国”喀山的Tu-16飞机生产工厂实习了四个月。
然而,他的留国之旅在1959年9月中断,他不得不提前返回中国。
马凤山等人在苏联飞机上的实习经历充满了曲折和无奈。 这一切都源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的突然变化。 中苏之间的敌对关系和关系的迅速恶化,使两国之间的军事和外交对抗日益明显。
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援华专家退出中国,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无法继续在苏联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马凤山等人被迫回国。
然而,在苏联飞机生产厂实习时,马凤山等人在课堂上想起了苏联专家的一个奇怪要求,那就是不让学生做笔记。
虽然苏联承诺将课堂上教授的所有内容和材料提供给中国,但当学生回国时,他们没有兑现承诺,拖延了材料的分发。 中方曾通过外交渠道向苏联提出交涉,但苏方以“这些材料不属于图-16战机合同”为由拒绝提供此类信息。
细心人一眼就能看出,苏联的理由只是为了愚弄我们,真正的动机其实是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 可能是这些学生太相信苏联了,一心一意地听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正如谚语所说,“好的记忆力胜过糟糕的笔”,这些学生似乎不可能记住他们在苏联学到的一切。 然而,马凤山是个例外。
去苏联之前,他抽出时间学习俄语,讲课时,他偷偷用笔记本记下了讲课的内容和一些资料。
笔记本上记载了图-16战机的详细信息,包括结构细节、强度数据、飞行试验记录等,对我国航天科研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信息曾经被列为“绝密”,直到最近才被解密并公开。
1961年,马凤山以出色的技术能力从一级技师晋升为副工程师,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技术职位了。 此时,中国正在开发“H-6”项目,这是我国最大的航空项目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H-6的开发并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从苏联的Tu-16借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马凤山的“绝密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