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唐朝在西域开都护宫,明朝为什么不能呢?

小夏 历史 更新 2024-02-10

争议项目

西域幅员辽阔,东西长6000余里,南北长4000余里,东临河西走廊,西临波斯高原。 西域南北有山,有江河。

除其他地方外,仅天山东西绵延近2000里,南北绵延数百里。 山顶上的冰峰和雪脊,犹如白玉屏风高耸入云,春暖花开时积雪融化,汹涌澎湃,奔流而下,灌溉着大大小小的绿洲。

除了高山,西域也是沙漠,其中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西域人民的噩梦。 塔里木盆地以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屯山为界,呈逆时针方向。 塔里木盆地呈椭圆形,东西最大长度约150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约600公里,总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 塔里木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东部盐(蒲长海、罗布泊)是盆地最低点和盐分堆积中心,海拔约780米。

塔里木盆地与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接壤,中心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地方。 由于塔里木盆地四面环山,海洋潮湿的气流难以到达,盆地年降雨量很少,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乎常年不下雨。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东西最大长度约100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约400公里,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

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玉曾写道:要保护秦龙,就必须巩固河西; 要巩固江西,就必须拒绝西域。 意思是说,要想保住秦龙,就必须稳住河西,要想稳住河西,就必须开辟西域。

汉武帝时期,西域分为36个国家。 李广礼第二次出手攻克大宛国、图伦台、朱大湾,灭于城,提升了汉朝在青山(帕米尔高原)及其他地区的势力,西域为之惊恐。 后来,汉朝设立了西域保护国,将西域各国纳入其管辖范围。

唐朝时期,安溪护国成立,管辖安溪四镇:秋子、燕枝、于阗、舒勒,兵力24000人。

安西保护国管辖范围最广时,东起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至西海(今里海),横跨青山东西,东至西州,西至瑶志水(今锡尔河)和五湖水(今阿姆河)流域, 比汉朝控制的西域还要大。

然而,到了明朝,却没能再次控制西域,明初的战斗力堪比汉唐。

1368年(元顺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被称帝,国名大明。

1368年,明朝将军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退至上都,元朝灭亡。 1369年,明军将领张玉春攻占上都(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蓝旗)。

朱元璋的军队分三路西进,经过几次大战,基本上控制了关龙和河西地区,明军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要想长期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河西走廊已经是游牧和农业的混合土地,当地农耕人口的比例并不占主导地位,明朝通常会将投降的蒙古部落改组为“卫兵”进行统治。

在朱棣时代,明军在战略上还是占优势的,五次北伐让剩下的蒙古人不敢与明军正面交锋,但朱棣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1449年(明朝英宗正统十四年),明朝英宗的朱其珍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被太监王震蛊惑,率领五十万大军亲自征服。 结果,明军在土木堡被瓦拉军包围,明英宗被俘,数十名大臣随军战死,京师三大营主力损失惨重,史称“土木堡变”。

之后,明朝在国外动兵,主要是防御,北向挡不住北元王朝的残余势力,西北根本无法应付。

大家应该对“乌良哈三卫”有所印象,这三名卫兵是明廷指派的蒙古部落,负责守卫东北。 同样在西北方向,明朝也设了七支卫队,分别是:安定卫、端卫、曲宪卫、汉东卫、沙洲卫、赤津蒙古卫、哈密威。 这七位近卫的首领无一例外都是蒙古贵族,明朝显然没有指望他们扩大领土,保持对明朝朝廷的忠诚,拥有自己的管辖权。 明朝想先稳住西北,等漠北的蒙古势力歼灭,再回头加强对西北的统治,甚至收复西域,但明朝直到漠北灭亡才控制住漠北。

1509年(明武宗正德四年),兵部对“七卫冠”评价:“西戎强,自汉唐以来就控制不了。 我在朝廷上建了哈密、赤金、汉东诸威,并封官立诏,狗牙有条不紊,不但折断了匈奴人的右臂,还加固了西土篱笆。 也就是说,明朝效仿汉武帝通过西域,即“斩断匈奴的右臂”,通过关西七卫切断了蒙古与西域的联系。

明朝建立前,西域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察哈台汗国的势力范围,后来吐鲁番汗国基本继承了察哈台汗国的军事力量。 从“关西七卫”的分布来看,即使是最西边的哈密威,也只位于今新疆东部,其余六卫要么在青海,要么在甘肃,无法对西域施加军事影响。 而且,“强客不打压主”,具有距离优势的吐鲁番汗国对“关西七卫”的军事压力一刻也停不下来,嘉靖三年,官西七卫全部撤退到嘉裕关以东,明朝的西域战略宣告破产。

总的来说,明朝对西域的管理趋于保守,根本原因是“软弱”。 明朝的主要敌人总是在正北,即使蒙古帝国已不复存在,元朝的残余鞑靼人和瓦拉特人仍然让明朝处于毁灭状态。

明帝国的军事重心早就安排在大同和宣府一带,即使是在最好的时候,也只能拉拢一派,攻打一派对抗蒙古部落,根本解决问题要等到清朝。 在耗尽了明朝276年之后,北元王朝的残余没有被消灭,明朝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经营西域。

相似文章

    唐朝的西域之争:探索阿富汗的历史

    在世纪和世纪初,阿富汗是唐代历史上的热点,与中国的中原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公元年开始,唐朝在阿富汗建立了七州和数十个州,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统治者。这段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唐朝在阿富汗做了什么?这段历史的结局是什么?波斯和唐朝 阿富汗的历史交汇点。阿富汗的大多数民族都属于印欧语系,他们的语言主要属于印...

    西域唐朝的绝唱 塔拉斯之战背后的故事

    阿拉伯人向东扩张的趋势一直很强,这与唐朝的利益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表面上看,塔拉斯之战发生在唐玄宗皇帝统治时期,但实际上,双方的矛盾早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唐高宗时期恰逢阿拉伯的崛起和唐帝国的崛起。公元世纪,唐太宗皇帝成功地统一了大业,借助自然灾害,迅速化解了东突厥的威胁,并入侵西域,实现了军事存在...

    唐朝和汉朝,两大统一王朝的比较!

    唐朝和汉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虽然各具特色,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唐汉虽然在政治 军事 文化 经济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但在许多方面也有相似之处。例如,在政治制度方面,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两个朝代都是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时期,但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汉朝有很大不同。唐朝实行以三省六部为核...

    张骞西域之行对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张骞西域之行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不仅拓宽了汉朝的视野,也开辟了中西交流。张骞作为特使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冒险,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外交技巧,圆满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使命。张骞的旅程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最后到达里海沿岸。在此过程中,他走访了楼兰 秋子 大湾 康居...

    唐朝北军为何在鼎盛时期选择跟随安禄山造反?

    安禄山的策略和北军的无奈选择。唐朝鼎盛时期,安禄山的叛乱在玄宗初期引起了震动,很难相信一位深受爱戴的将领背叛了。本文将深入探讨唐朝北军在唐朝叛乱中选择跟随安禄山的原因。安石之乱爆发前,整个唐朝都沉浸在富盛之中。从皇帝到平民,他们都享受着盛宴,使人们沉迷于享乐,而不是对未来的动荡保持警惕。这种醉酒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