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莞阴影下的桑州路,海面上升的声音在各国商人中”。 2021年7月25日,“泉州:中国宋元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宋元时期,古泉州开辟了多条通往东南亚、东非等地的航线。 几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上交错的航线,体现着人民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对祖国传统的弘扬。
泉州的22处世界遗产不是孤立的或静止的。 正如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博物馆馆长李国红所说,泉州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体制、交通、生产、商业等诸多社会文化要素。 其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信仰和民俗风情,历经千年,依然烟火气四射,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古代“东方第一港”桑顿港发展100多年的过程中,泉州九日山上的石刻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泉州南安世界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何春岩谈及山石雕刻的意义时说:“山石雕刻所代表的团结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已成为海员乃至沿海地区人民共同的精神信仰。 ”
在航行之前,人们除了向风和其他自然元素祈祷外,还习惯于崇拜妈祖,寻求精神寄托。 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院负责人刘玉民也提到:“泉州天后宫是进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最后一站,妈祖的信仰和习俗也从桑顿港传到了世界各地。 ”
该州南部有无边无际的大海,每年都会有一艘船建到异国他乡。 从古至今,船舶承载着多元文化和家乡的情怀,也使我国的特产和技艺得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进行交流。 在开辟海洋的过程中,人离不开底宽、水密舱的运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密舱壁福船制造技术)代表传承人杨良敦介绍,“水密舱壁”是指利用舱壁板将舱室划分为不相连的舱室区域,在每个舱壁板中,板之间的缝隙用桐腻子和麻绳密密密封,保证水密性。 即使一些舱室被淹没,其他舱室仍然保持干燥,使船保持漂浮和平稳行驶。
防沉性能好的福船保证了航行的安全,也带来了“大批商家云集,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盛况难以想象”的场面。 在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生产的德化白瓷是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明亮提到,宋元时期大量日用瓷器出口,“中国白”就像一个符号,在实用性上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魅力。
当人们带着货物长途航行回来时,他们看到导航灯塔的石塔矗立在桑顿港旁边,他们就回家了。 元航人对“家”的感情,不仅凝聚在爱打仗才敢敢赢的勇气上,更凝聚在当地生活的调子上,一物一品之间。 这些极具闽南特色、承载着“海上丝绸之路”基因的技艺,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历史脉络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淳朴优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唱不出福建人生活中的风景和事物,也说不出血缘相连的“乡愁”。 这块汉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泉州历史脉络的生动体现。 2023年央视《春晚》歌曲《百鸟归巢》,充满传统美感和创新,适应当代社会需求。
对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省级代表传承人陈连发表示:“年轻一代觉得有创新,会觉得自己很喜欢。 有了年轻人的核心力量,以后会更好推广。 ”
与家人围坐在“春晚”旁,来一顿美味的团圆饭......春节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 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都习惯于点亮节日灯笼,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笼-泉州灯笼)代表传承人陈小平的工作室里,灯笼高高挂,色彩缤纷,几盏龙形灯笼更加光滑明亮,呼应着我们用的龙年新年。
我们还去了法国和澳大利亚,带了一些灯笼,那里的孩子们很喜欢! 陈小平表示,今年春节首次被列入联合国假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国际社会对文明多元融合的美好祝愿。
春节不仅是为了中国,也是为了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的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也是如此。
面对浩瀚的海洋,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扬帆起航,连接中华文明与世界,不断引领我们探索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