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人 |金融和银行协会。
文章 |贾茹.
编辑 |何碧.
1988年,国内外几件当时看似无关的事件,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在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类型和水平迅速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 以增强银行体系的韧性,促进公平竞争。
1988年初,首批12家全国性银行行长签署并颁布了《巴塞尔协议》,确定了衡量银行最低资本标准的统一方法,强调利用资本缓冲风险损失。
虽然中国监管机构直到10年后才出台“资本充足监管”,但很明显,资本充裕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本充足率”已成为银行的重要评价指标。
在国内,1988年春,为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福建、广东三省请示率先开展全面改革试点,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随后,两省批准给予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优惠政策,同意在两省设立区域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银行业改革,勾勒出兴业银行——以股份制为组织模式、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
同年,兴业银行和广州发展银行分别在福州和广州成立。
因为当时的中国市场经济还远未成熟,股份制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家实行了金融和金融的双紧政策,公司资金普遍紧张,当兴业按照股份制的思路运作时,发现募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最小的股东当时只持有约20,000股。该行管理层甚至想尽办法推荐一位持股300万元的董事,但市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响。
于是,福建省各级财政部门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成为该银行的早期股东。
由于当时中国没有公司法,银行的股权设计是以外国同行的实践为基础,包括人民币普通股、优先股和外汇股,开始了对公司治理的初步探索。
资本投资清单
兴业银行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福建省财政局和全省各市财政局都是兴业银行的大股东。 为了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适应建设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需要,兴业银行每次增资增持,都是对股东结构进行优化和完善的过程。
2002年,为了吸引优秀的外资银行和专家参与兴业银行董事会的决策,学习其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技术,通过股权结构的相对制衡,从内部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兴业银行选择先招资后上市, 虽然这个计划更复杂,更具挑战性。
在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兴业银行就像一个等待结婚的女孩,要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并不容易。 为了获得最有利的投资条件,兴业银行制定了三个相互竞争的投资组合,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恒生银行、IFC(国际金融公司)和GIC(新加坡**直接投资公司)的组合。
就在签字仪式的大门打开之前,外界没有人知道星烨的绣球花是扔给谁的。 经过深思熟虑,兴业银行最终选择了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组合。
在引进的3家外国投资者中,恒生银行以其健全的公司治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出色的零售业务而闻名; 国际金融公司(IFC)是各国首批国家资助的国际金融机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为宗旨,为发展中国家的混合经济项目提供贷款和股权投资;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是新加坡领先的混合经济投资平台,专注于被投资公司的潜力和增长前景。
因此,此次投资组合的确定无疑揭示了兴业银行积极借鉴优秀外资银行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银行自身业务和盈利模式转型,打造一流银行、百年兴业银行的战略意图。
到目前为止,IB已经拿下了P B18倍,最高持股比例累计24次98%的投资吸引了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投资公司等三家海外战略投资者,成为当时中资商业银行外资股东数量最多、持股比例最高、溢价倍数最高的银行。
IPO之路的难度有目共睹,但像兴业银行这样上市的曲折,实在是有点典型的漫长路。 从2002年下半年兴业银行开始寻求上市,到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历时5年。
兴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全面开放首年第一只股票,也是2007年首只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的一流股票,兴业银行的成功上市,奠定了其在国内资本市场优秀蓝筹股的地位,确立了其在国内银行中的主流地位。 正如时任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说,“兴业银行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也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化,而是立足于一个起点——打造一流的现代化银行,我们称之为'百年兴业银行'”。
行业之王的陨落
作为最早的股份制银行之一,兴业银行的成长路径截然不同。
2005年,兴业银行通过建立“银行平台”,将多家中小银行接入自有平台,凭借结算时间不受限制、结算金额不受限制的优势,兴业银行迅速积累了大量的同业客户。
此外,在负债方面,兴业银行吸收了高成本的同业存款; 同时,在资产方面,住宅抵押贷款用于带动零售业务,房地产贷款和信托受益权用于带动企业业务。
然而,2006年之后,兴业银行业务迎来了快速增长期,截至2015年,兴业银行总资产超过招商银行,位居国内股份制银行第一。
当时,IB也以不折不扣的方式成为了行业的王者。
但2016年,金融监管进入“严监管”循环,依靠同业非标业务快速扩张的模式不可持续,兴业银行在“去杠杆”下开始业务调整和战略转型。
兴业总资产同比增长率从2016年的15%迅速下降到2017年的5.5%4%,其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在2018年触底后反弹,近三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022年回落至8%左右。
不难看出,在严格监管的趋势下,兴业银行依靠同业、非标业务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业务重心回归银行存贷基础业务和持牌优势下的中间业务,使其资产增速与行业整体增速保持在同一水平。
2018年至2021年,兴业银行营收同比增长率一度超过招商银行,呈现出良好的业务发展势头。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下滑和银行业的整体净息差,兴业银行等基于高资本成本的银行的盈利能力越来越紧张。
近年来,急于转型的兴业银行将业务重点放在房地产上,从不良贷款率来看,兴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下降,表明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从 2019 年到 2023 年第三季度,不良率为: 09% 和 107%。
但是,我们知道,不良资产和不良资产的识别有时是主观的。 这意味着银行可以选择更“灵活”地制定不良品的认定标准,甚至粉饰不良品。 因此,我们经常需要结合拨备覆盖率来推测银行资产质量的可能变化。
2019年以来,兴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经历了先升后减的过程,拨备覆盖率从2021年前的199%提升至269%。 2021年后,兴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截至2023年Q3,拨备覆盖率下降至238%。
提供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用丰富的来弥补道歉”。 如果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从高位下降,很可能是在利用过去的超额拨备来吸收新的不良拨备。 2023年前三季度,兴业银行加大拨备,保持拨备覆盖率稳定,应为后续新出现的不良商品做好准备,这些不良商品很可能来自房地产行业。
受房地产销售持续承压影响,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房地产企业偿付能力减弱,房贷业务相应风险可能上升,导致银行业整体可能面临新一轮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敞口。
面对这样的情况,兴业银行在2023年三季度报告中也提到,将加大房地产、一流融资平台、信用卡业务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处置和化解力度,组建灵活敏捷的团队,调动整个集团的专业力量,与旗下分支机构合作,共同处置处置。
从其最新的财报来看,兴业银行第三季度营收为50249亿元,同比下降8%64%,而上半年为下降4%与15%相比,IB第三季度的表现非常糟糕。
此外,兴业银行第三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为107元,同比下降1705%,摊薄后每股收益为 099元,同比下降16%8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基本收益为106元,同比下降1783%,加权平均股本回报率 324%, 下降 102个百分点。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股本回报率321%, 下降 105个百分点,以上指标几乎没有一个不下降,唯一上升的是成本收入比,三季度为3030%,同比增长1倍13个百分点。
如果看时间线,2015年底,兴业银行的营收约为1543亿元,而这三年,兴业银行的营收一直处于这个水平。
然而,在2017年,兴业银行的营收突然下降到1400亿元,这显然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影响。
在随后的2019年,收入再次达到1800亿元,2020年,2000亿元达到2200亿元。
近七年来,无论营收如何变化,兴业银行的归属净利润每年都在增长,不管是2017年营收下滑还是近年来营收低增。
2023年,面对营收下滑,新任总裁陈新建能否带领兴业银行继续挑战自我,打破自身魔咒,重回王者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