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和精华,其众多重要元素和思想,以及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实践的重要性,都是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所必需的重要精神特征。
新时代,要善于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科普创新发展。
优秀的传统文化。
为科普创新提供营养和力量。
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的营养和力量,关键在于深入挖掘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和精髓,从而丰富科普的精神内涵和科学素质建设。
比如“修气治安”“担当兴衰”的家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们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 也为我们提供了追求真理、注重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
“天下为民”、“天下为天下”的社会理想和“人民是国家之本,政府以德为本”的治理思想,强调诚信、协调、民性,提供了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心态和道德境界。 这些思想观念鼓励我们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有利于促进科学普及和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富民利民、兼顾公利的经济伦理,强调“讲信任、讲和睦、善待邻舍”的沟通方式,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以及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观和切实可行的策略, 引导我们在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中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可以看出,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普及和科学素养的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长河中,有着丰富的科技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推动科普作品创新,要把科技元素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创作出有中国特色、有中国风、有中国风的科普作品。
其中,要注重挖掘和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古代哲学思想、中医药、天文学等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应用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更好地将其转化为现代科技知识体系和科学思想方法的一部分。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普产品或活动,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是推动科普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此,要加强对科创与文化传承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科创与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创新和文化传承。
促进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资源共享,实现各类科普资源与文化资源互联互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科创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科创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科创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探究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打造中国式的科技文化建设。
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战略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内在一致,相互支持。 科普贯穿于教育、科技、人才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渗透联动作用,成为教育改革的“画龙点睛”、科技创新的“支撑之本”、创新人才的“成长动力”。 要把科普与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做好科教加法,着力加强科学思维的培养,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创新大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要着力构建社会、企业等统筹的科普工作体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理念转变、制度创新、制度完善、机制优化、内容丰富、方法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以高质量科普推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发展,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新的优质生产力。
在将科普充分融入经济文明建设、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建设中国式的科学文化,以最深、最持久的力量增强创新和文化自信,大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新时期中国式科技文化建设,体现了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辉煌成就和中国特色风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世界科技文化舞台上,彰显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向世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增强国家软实力。
建立健全科学文化政策体系,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技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中外科技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王婷,中国科普研究院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
*:Bright**,科学技术协会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