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农历新年正四,“农村家庭遣散悄然兴起”的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上,一群网友留言,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
在农村地区,“以家庭为单位断绝亲人”的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上。
有学者将年轻人的“断亲”归纳为第二代人中懒惰、忽视、不屑与亲戚交往的现象。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讲述了自己的过年经历:“小时候去亲戚家热闹,但长大后去亲戚家是个顾虑,他们都在问我去年赚得怎么样,我干了什么工作, 我有没有找到伴侣,我有没有结婚,我有没有孩子? ”
为了避免亲戚朋友催婚生子,很多年轻人选择独自出游到外地,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点的租房里过年。 有网友认为,这是社会原子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四处走动的亲戚越来越少,但比较的气氛更加普遍,这增加了年轻人的社会压力。
事实上,年轻人“断亲”现象早已引起社会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宗浩去年发表了题为《破亲:概念、问题与思考》的报告,属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专项“公共政策及其实现积极老龄化机制的研究”(17ZDA120)。
上述研究指出,在现代社会,“断亲”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我们从性别角度看“断绝”现象,可以发现:首先,原生家庭中有一个女孩的寄养家庭,女孩长大结婚后,丈夫的家庭被视为女孩自己的家,女孩将原生家庭成员视为亲戚而不是家庭成员, 而亲子关系似乎被切断了。二是男孩长大成家后,一般都会分手独居,所以算是一种“断亲”。 婚姻引发的“断绝关系”现象,不仅有隐蔽温和的一面,也有高彩礼等习俗引发的戏剧性冲突。
如果从代际的角度来看“断亲”现象,首先是纵向年轻人向老一辈的“断亲”。 这种现象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报道,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的互动很少,再加上价值观、社保制度、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自然对亲戚表现出冷漠。
二是世代内部的横向“断绝”。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年人之间的“断亲”,老年人普遍有“难以离开家乡”和“如愿以偿”,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价值观,但即使是老年人,由于价值观和社会地位不同,也很难在一起说话。 如果出现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至是某家与另一家亲戚的家人“相处不融洽”的场景,那是由于长辈之间的“断亲”。
另一种是年轻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断绝”,以及与表亲和表亲的疏远。 比如,把曾经的大学生形容为“一年土地,两年异地,三年不认亲”是开玩笑的,但实际上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后心情的变化、人生目标的转变、世界观的改变等等,差异较大的人很难有共同语言。 以此类推,由于同龄人的人生历程不同,虽然是亲戚,但有些年轻人很少与人生轨迹不同的同龄人有交集,也很少有共同语言。
研究认为,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除了个体的理性选择外,还需要探索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血缘断绝”现象的原因和内在机制,包括地理的崩溃、 城市化和人口迁移。多元价值观、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分层; 人恩惠和金钱,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减少社会成本、生活压力和内卷; 数字生存、娱乐和网络。
研究结论认为,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市场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活压力和内卷化、数字生存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亲”,而“断亲”是现代化的结果。 虽然“断亲”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家庭功能,减少宗族互助,但对于个人来说,要通过“断亲”来减少无效的社会互动。 “断绝亲人”是指那些可能一年见不到一次,只维持血缘关系,与家庭成员关系密切,可以带来经济和情感上的安慰的人。 这显示了一个成熟的人良好的自我差异化水平,能够把握亲密和独立的平衡。
该研究指出,亲属关系也将恢复到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并在年轻人组建家庭之后,这在这项研究中被定义为亲属关系的“弹性弹簧”。 但无论如何,如果未来想更好地管理亲属关系,就需要培养相似的业力、利益、利益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亲属关系的持续联系是可能的。
“断亲”反映了个体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之间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抽开,在社会关系网络的维护背后,是个性与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 “研究表明,人不仅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是善良和负债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们终究会发现新的家庭存在形式和社会关系,而最舒适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澎湃新闻,欲了解更多原创信息,请**“澎湃新闻”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