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油炸食品、炸丸子、炸脆皮肉、炸鱼。 在中国传统美食中,油炸食品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包括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猪油、葵花籽油等。 在所有油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地沟油”。
“地沟油事件”发生后,人们都对食用油感到恐慌,恐慌的是永远不要买地沟油,也不要吃地沟油。
在传统观念中,地沟油是下水道中捞出的油渣,但我们不知道,地沟油不仅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有时我们甚至自己制作地沟油。
这种油毒素很多,容易致癌,医生饿死的时候是不会碰的。
中国人一直有节俭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生活中。 比如已经油炸过的油,基本都舍不得扔掉,下次炒或煮熟的时候再用。
然而,这种反复使用“回锅油”有很大的潜在健康风险。
经过高温处理和反复使用,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多环芳烃、杂环胺等致癌物,有数据显示,在已经使用了7次的背粮油中,丙二醛的含量会增加30倍以上。
丙二醛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摄入丙二醛不仅会降低动物的体能,损害神经,损害肠道细胞结构,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在《癌症预防研究》杂志上进行的一项相关实验表明,用沸腾油和新鲜油混合物喂养的小鼠患结肠炎症和肠道肿瘤的风险比喂食新鲜油的小鼠高得多。
同时,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会随着油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反复油炸后使用这种油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并引起多种慢性疾病。
因此,真的建议尽量不要使用油,如果真的想用,不要再加热超过3次。
这4种油也应该少吃!
氢化植物油。
加氢后,植物油由液态变为固体或半固体,既能保持食品的外观,又能增加食品的口感,防止变质,便于运输和储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反式脂肪酸通常存在于含有氢化油或用氢化油油炸过的食物中,例如人造黄油、人造黄油、糕点和薯片。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所以尽量少接触这种油。
带有哈拉风味的油。
哈拉味又称哈拉味,可能还会发现有时候食用油久了会产生哈拉味,其实这是氧化反应的结果。 这说明油品已经变质,变质后油品的各种理化指标发生了变化,甚至产生了大量的醛类和酮类。
小作坊里的自压油。
一年四季都没时间回老家,过年好不容易回老家,所以一定要带点“土特产”去,所以“自压油”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自压油,又称土压油,被很多人发现味道好,口感好,更健康,更正宗。 自压油从表面上看确实挺吸引人的,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自压油一般都是在小作坊里完成的,而小作坊往往没有完整的生产程序和设备,所以在采油过程中可能会省略一些步骤,甚至有些小作坊甚至不符合原料。
这时,榨油容易出现一些隐患,最典型的就是黄曲霉毒素超标。 关于黄曲霉毒素是什么,我们谈过很多次,作为一类致癌物,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尽量不要吃自压油。
已开封3个月以上的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食用油的外包装上不写着18个月的保质期吗? 其实这里的18个月是指没有开封的前提,一旦开封,保质期会大大缩短,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开封3个月以上的食用油已经氧化酸败,不适合食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买大桶油,觉得大桶油不仅实惠而且无忧无虑,觉得开多久都能继续用。
有的程序做过相关实验,发现食用油开封时间越长,过氧化值越高,变质速度越快。 可怕的是,打开一年的食用油的氧化和酸败,居然和抽油烟机箱里的废油差不多。
学习4个技巧来鉴别食用油的好坏!
首先是观察颜色,这也是最直观的,一般优质菜籽油应该是黄色配绿或金黄色,优质花生油应该是浅黄色或浅橙色,优质大豆油应该是深黄色或浅黄色。
然后是气味,油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嗅觉来鉴别,一个好的油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香气,而不是一种奇特的气味。
还有要检查透明度,质量越好的油品要有较高的透明度,水杂质少,特别是静置一段时间后,它应该没有沉淀,没有浑浊,没有悬浮物。
最后要看味道,味道需要品尝,优质食用油不可能有苦味、酸败味和烧焦味等不良气味。
食用油是我们每天需要用到的东西,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