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栏避免了非根本性、长远性的硬冲突和直接冲突,而边界是有原则的,既有行为边界,又有意识边界,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 要划定经济发展的界限,不要继续扩大限制范围,以维护中美关系的根本。
近几年来,中美关系一直徘徊在建交以来的低谷,双方都在努力寻找推动双边关系反弹的途径和思路。 2021年7月,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访华,在天津提议在美中关系中设置“护栏”,预防和避免冲突。 乍一看,这个提议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双方也就此展开了讨论。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美国在台湾、南海、人权、经贸、投资等领域,继续做一系列不利于中美关系的事情。 事实证明,美国修建护栏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双方,而只是为了阻止中国。 这种居高临下的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方一再表示,三个联合公报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稳定中美关系最重要的“护栏”。 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没有必要建立只允许国家官员放火、不让老百姓点灯的霸权设施,而是首先要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明确基本问题。 事实上,美方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提法在观念和实践上的不足。 此后,美国形成了一些新概念,比如接受欧洲提出的“去风险”,但并没有跳出居高临下、零和博弈的老观念,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 然而,稳定双边关系的任务仍然繁重而紧迫。 ** 拜登指出,中美能否处理好两国关系关系,事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的世纪问题,拜登还表示,美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两国也必须坐下来,继续接触,找到相处的方式。
2024年1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毅在曼谷与美国事务助理沙利文举行了新一轮会晤。
在此形势下,要及时抓住两国元首沟通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和双方工作层面。 1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毅在曼谷与美国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举行会晤。 王毅指出,各国都有严重关切,但必须正当合理,不能搞泛政治化、泛安全,更不能以此来遏制和压制别国的发展。 双方同意进一步讨论***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界限。 虽然这里提到它是世界的边界,但它也是引人注目的,它可能被扩展为一种引导中美关系的“方式”,并应用于更大的范围。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搞泛政治化、扩大安全,限制双边经贸、人文、投资往来,这是中美关系下滑的主要标志,从根本上侵蚀着中美关系的基本面。 目前,美国仍有一股继续收紧限制的冲动,一些限制性做法正在等待立法,其他更恶劣的想法正在测试中,可能很快就会实施。 如果不及时踩刹车,中美关系的基本面将进一步受损。 踩刹车的一种方式,就是设定世界与经济发展的界限,而不是继续扩大限制范围,从而保护基本板块。
2024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晤。
护栏是有形的,避免了硬碰撞和直接冲突,不是根本的和长期的。 如果碰撞太激烈,可能会冲破护栏。 由于价值观不同,护栏对双方的心理和决策影响不同。 边界是有原则的,既有行为边界,又有意识边界,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的体现。 边界的作用不是在冲突发生时通过外交“设施”阻止它们,而是从根本上扭转观念并在冲突发生之前防止冲突发生。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尼克松总统与基辛格总理、国务卿半个世纪前的会晤,首先从世界观、认识论、认识论、 以及世界的大势所趋。**和拜登**有过多次会晤,会谈的主要内容也是中美关系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则、基本边界,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观和方向,要善于从中寻找灵感。
边界也是底线和价值观,认知边界比物理护栏更强。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和关键利益的问题上始终严格遵守国际法,不仅与美国接壤,而且与任何国家都有边界。 换句话说,美国不能在没有国界的情况下行事。 例如,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的基础,如果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而设置了护栏,美国必须在不干涉别国内政的边界内,在非中国底线之上行事, 这比强加给中国的任何护栏都更有效。
作者:韩立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美焦点微信公众号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