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社联、贵州大学联合邀请中共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光明理论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近2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深刻把握理论”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二次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共'心理'的内涵。
深刻揭示“二次组合”的学术理念。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不断发展壮大、繁荣昌盛的文化基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了有机统一的新文化生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不断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新篇章。
韩庆祥教授认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高度相容,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新的文化生活。 这种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生活,不仅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桎梏,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主观地位,而且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建设和平文化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发展与合作共赢。特别是“二次组合”的提出,呼应了当代世界文明中心逐渐从西方向东方、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这对我们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巩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立生研究员认为,只有在理解“二次组合”时,全面、具体、深刻地理解了两种组合的相互关系,才能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追溯主义和文化决定论的风险,才能深刻把握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
齐思教授从“身体与使用关系”的角度阐述了“二次组合”的理论内涵和深刻意义。 他认为,“二次组合”的提出,为解决“古代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争端”,解决近代中国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新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生活,而这种新的文化生活形式必然会秉承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盖建民教授认为,道教文化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征息息相关,显示出深厚的内在渊源和亲缘关系,其独特的包容性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
刘琳琳教授认为,理解“二次组合”,必须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为根本的参照系和起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创造的新的文化文明形态,必然承担起克服现代文明虚无主义本质的历史使命,激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深刻领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的新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不仅要继承和改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珍视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而且要吸收和借鉴现代文明所取得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使两者相互结合,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的文明形态,汇聚成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民族。
杨海峰教授认为,自觉构建能够适应全球变化和中国实际需求的知识体系,形成自主的知识图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 要以开放的视野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发展学科知识体系,用原著来表达、阐述和回答我们面临的问题。
郑冰教授认为,中华文明的独特包容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优势。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使各种文化元素在历史与现实中平等、互利共融,既保持了文化主体性,又有效吸收了世界优秀的文化元素。 这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李殿来教授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系,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而且为重新审视和阐释新现代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只有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前提,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周丹研究员界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需要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人类的问题,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不仅仅是实现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 同时也促进人类进步与世界和谐。
王海峰教授认为,构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科学、完备的哲学,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构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多元、融合的现代中国哲学,使中华民族实现精神独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范式。
张克教授认为,积极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建设一个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回归中华思想的本源,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深入阐述共产党人“心学”的理论创新。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心修养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灵学习”。 * 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心灵研究”的重要论述,是以新的历史实践和新方向为基础的里程碑式的论述,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树立了典范。
郝立新教授认为,共产党人“学心”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历史方向,围绕时代新课题,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初心使命,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推进党的历史自信和精神自觉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伟大的社会革命与伟大的自我革命。
王欣彦教授认为,总书记提出的共产党人“心理学”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不仅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且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徐琦教授认为,我们在学习和理解总书记提出的共产党人“心科学”时,需要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心”概念的丰富内涵。 中国传统哲学总是从道德和价值的角度来理解“心”,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共产党人的“心科学”也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割裂出来。
*江教授认为,共产党人的“心灵研究”是共产党人实践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关键,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式,是一种创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代西方哲学不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指导。
白刚教授认为,共产党人的“心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我们可以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继承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引导和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陈彦波、丁玲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贵州**。
编辑:王晓婷。
二审徐薇薇.
三审田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