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社会事件不是奇货的'流量密码',舆情也不是可以随意收割的'韭菜'。 ”
本报评论员岳连成。
近日,“上海女教师举报未成年高中生出轨”事件冲上热搜,引起广大网友持续关注和讨论。 还没成年的男学生,面容好看的女老师,生气的老公,还有100多页的**材料......这场热点活动充满了情感、道德和法律的纠葛。 有的人从教师作风和道德、家庭关系等方面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也有的人通过“吃瓜”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靠摩擦热点来赚取流量。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涉事老师已被停职,调查程序已经启动,相信相关部门会给优优一个交代。 然而,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一些自导自足、丑陋不堪的“飒爽操作”,却招致了大家的诟病。
自2月18日以来,从“边缘球”开始,很多人就一直在玩这个热门赛事。 在一些社交网络上,出现了多个自称是“女教师”的账号; 在直播镜头前,个别女主播化着和新闻党相似的妆容,直言不讳地表示要“抓住这股财富”; 在其他自发账户上,一些“涉事女教师的生活照片”不断流出,无辜的路人说他们“躺着”。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流量,没有“留存”,它被误解为流量的“留存”。 如此一来,面对热点事件,一些自导自足的人都忙着制造爆点、收割流量,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在他们眼里都只是一个商机。 更何况,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也开始“赚钱”,甚至连缺乏个人道德的人也开始直播带货。 渐渐地,网络市场越来越像名利场和生意,利益驱动,有多少人能经得起**,守住底线?
在整个时代,每个人都有麦克风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使用麦克风。 如果能够正确运用表达权,网络“麦克风”就是搅浑、凝聚共识的有力工具; 反之,网络平台会成为肆无忌惮的自我收割舆情、谋取灰色利益的“镰刀”,哪怕是严重的公共事件,也难免会“歪楼”“跑偏”,最终成为一片哗然中的鸡毛。
要切断肆无忌惮的自尊心,必须从净化流量市场入手。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社会事件不是奇货的'流量密码',舆情也不是可以随意收割的'韭菜'。 拧紧系统的笼子,让那些“揉边”的人可以无缝钻孔; 加强源头治理,切断灰黑产业链,让“嗜血”无利可图; 鼓励主流主动发声,及时澄清真相,让“带节奏”的人无话可说......打造一个干净正直的网络环境,打造更清洁、更健康的互联网生态,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